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小行星重定向任务”的设想
2013年初 , 美国宇航局提交了一份关于“抓捕小行星”的设计方案 , 总投资超过26亿美元 。 按照这套方案的最初设计 , NASA将利用火箭发射一艘用于捕获小行星的特殊“捕获舱” , 在接近小行星目标时 , 会从“捕获舱”中释放出一个直径大约15米左右的“捕获袋” , 然后将小行星套住 。 然后捕获舱会启动推进器 , 将小行星推离原有的运行轨道 , 慢慢接近月球 , 最后将其释放在月球周边 , 相当于重新再给地球找一个微型的“卫星” , 以后进行太空探索的宇航员 , 可以将这颗小行星作为中转站来使用 。
为了满足NASA提出的这套方案 , 有三个条件必须满足 , 才能真正捕获到小行星并对其进行系列的深入研究 。 第一个是要从小行星带中找到一个大小和质量都适合的小行星 , 第二是“捕获舱”必须拥有强大的动力推进系统 , 第三是在小行星到达近月轨道后 , 安排宇航员登上小行星开采采样任务 。
在2015年时 , 美国宇航局对该计划进行了相应调整和完善 , 并公开了详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 当时确定的由机器人控制的航天器 , 于2020年前后发射 , 并确定了三颗潜在的小行星候选者 , 一是小行星2008 EV5 , 二是小行星 Itokawa , 三是小行星本努 。
按照预期设想 , 航天器在到达小行星后 , 在目标小行星的周围停留时间将达到400天左右 , 以充分对小行星的表面状态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监测 , 然后确定合适的“巨石” , 利用“捕获舱”中的机械臂采掘出巨石并且牢牢抓住 , 最理想的目标是直径在10米左右 。 之后再通过几年的时间 , 将小行星“战利品”带到地球附近 。
大约在2025年时 , 航天器将带着小行星巨石 , 返回到近月轨道 , 在2025年前后 , 美国NASA将派出宇航员 , 与巨石进行会合 , 在巨石附近接着开展近1个月的监测分析 。 以上就是“小行星重定向任务”的主要内容 。
2017年该计划被迫取消
在2013年提出该计划后 , NASA一直在努力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 特别是美国国会的支持和赞助 , 一开始也的确将该项目作为载人登陆火星的支撑任务之一 。 当然 , 在这个过程中 , 项目研究团队也在一直对方案进行优化调整 , 甚至一度增加了“行星防御”技术的环节 , 主要是想利用在捕获小行星巨石过程中 , 来试图通过外力作用来改变小行星的运行路径 。 一旦目标达成 , 小行星的轨迹发生轻微的改变 , 那么就会为今后防御进入近地轨道的小行星提供一定的实验数据和方式选择 。
然而在2017年 , 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 。 一些国会议员开始质疑这项计划的实施 , 是否属于未来10多年内 , 将人类送往火星这个长期任务所必需的环节 , 建议取消该任务的实施 。 在NASA 2018财年预算请求的听证会上 , 对于NASA提出的扭转取消任务的提案 , 这些议员再次予以了否定 。 同年6月 , 众议院科学委员会太空小组委员正式决定取消该计划 。
这也就宣告着还没有正式实施的“小行星重定向任务” , 正在做相关准备的过程中被宣告“流产” 。 我们近几年 , 将看不到小行星中的“一部分”被带到月球轨道的情形 。
推荐阅读
- 12年交配一次7年不吃不动,与龙最相似,堪称“最懒”的动物
- 欧美人有206块骨头,中国人却只有204块,欧美人多个啥?
- 超精密原子钟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关于时间的预测
- 鸡是远古时期霸王龙的后代?
- 表面上丰富多彩,实际上非常单一
- 美国科学家:中国发展壮大是有原因的,他们这项技术或将改变世界
- 154只野生白尾鹿身上检测到变异的新冠病毒,恐再感染人类?
- 地球最初的时候并没有人,那第一个人是如何出现的?
- 陈根:两个循环的耦合,驱动了蓝藻的生物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