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读书日,我们真的还需要阅读吗?


在世界读书日,我们真的还需要阅读吗?


文章图片


在世界读书日,我们真的还需要阅读吗?


文章图片


在世界读书日,我们真的还需要阅读吗?


文章图片


在世界读书日,我们真的还需要阅读吗?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 媒介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于信息的获取渠道 , 当我们的长时间的注意力聚焦让步于电影 , 碎片化的注意力投入于短视频时 , 搜索引擎取代了博览群书的智者时 , 阅读 , 似乎变得可有可无 , 大部分人的阅读需求被窄化成了不想读的教科书(必读书)和读不进的闲书 , 一个问题如此悲哀也是如此真挚的摆在我们面前 , 我们真的还需要读书吗?

我可以明确给出答案 , 需要 , 而且我们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 , 更真切的需要阅读 。 如果你真的想要取得进步的话 , 一年翻阅30本书是一个人追求向上的状态 , 没有放弃自己的最起码的标准 。
1.我们为什么阅读可以从两个方面概述 , 一个是功利性的 , 一个是非功利性的
先从非功利的说起 , 用毛姆的话说就是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
它首先应该是让人感到越愉快的 , 它没有时间的制约 , 你可以随时开始 , 随便读多长时间 , 在有其他事情要忙时又能随时放下 。
也很少有其他娱乐的开销像读书一样少 , 公共图书馆和普及版图书都能在不怎么花钱的前提下给人带来快乐 , 你甚至可以花一餐午饭的钱就可以获得和千百年前古代哲人对话的机会 , 和苏格拉底辩论什么是善与恶 , 和孔子畅谈君子之道 , 在佛陀的座下看莲花步步盛开 , 在函谷关上 , 望见一匹青牛远行...试问 , 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心驰神往的呢?
培养阅读的习惯就是为你自己构建一座避难所 , 让你得以逃离人世间几乎所有痛苦与不幸 。

至于其他的信息获取渠道 , 则像是逃难 。
短视频的普及让我们对于复杂情感的认知不耐受 , 对某种单向思维的热衷 。 那种对待情感方面的需求减弱了 , 对待更直接 , 更具视觉冲击力的需求增加了 , 它的价值不再是它所赋予的价值或情感接触 , 它的无意义反而成就了它的意义 , 人们需要的就是那种轻薄无物
而如今 , 在年轻人之中 , 文字都变得累赘 , 最直接的就是图像 。 于是 , 短视频成为了最流行的媒介 。 在短视频的时代 , 说理变得日益的不可能
而文字 , 用尼尔波兹曼的对于文字的定义:阅读过程能促进理性思维 , 铅字那种有序排列的、具有逻辑命题的特点 , 能够培养沃尔特·翁格所说的”对于知识的分析管理能力” 。 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 , 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 。 他需要你进行大脑的转换和思考 。
但图像是直接的 , 罗伯特·麦克尼尔说 , 制作新闻节目的奥义是:“越短越好;避免复杂;无需精妙含义;以视觉刺激代替思想;
图像天然拥有大规模传播的基础 , 它提供的是一种瞬间的流动性的内容 , 我们的大脑不再运作 , 不再思考 , 只是任人摆布 。 在这个意义上说 , 新媒体在技术上为反智主义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条件和空间条件 , 乃至心智结构 。 浅显、碎片化的媒介以及纷繁迷乱的娱乐生活正在一点一滴的蚕食我们的思考能力 , 沉浸在“奶头乐”中 。
当它在逐渐取代的也正是我们对于具体内容的表达能力 , 等什么时候我们看到晚霞和飞鸟 , 不再脱口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 , 秋水共长天一色 , 而是被一张不知所云的表情包所取代的时候 , 人类的思想又将匮乏到什么程度呢?
2.读书有什么用继而说功利性的 , 很多人抱怨 , 为什么自己读了很多书却仍旧过不好一生 , 于是 , 得出一个简单且粗暴的结论 , 读书没用 。
其实把这句话翻译一下 , 就是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 , 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知道”永远不等于“做到”
就像罗翔说的 人最大的痛苦 , 就是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 。

王阳明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 , “未有知而不行者 , 知而不行 , 只是不知 。 ”知行本是一体的 , 知道但不去做 , 那就是不知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