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读书日,我们真的还需要阅读吗?( 二 )


“听过”还不是“真知” , 知行合一才是真知 。 仅仅“听过”当然不足以让你“过好” , 幸福不是“听来”的 , 是要行动“做出来”的 。
读了很多书并不能让你真正越过做到的鸿沟 , 相反 , 很多时候 , 它会让你感到深深的无力感 , 因为你所面对的是如此复杂的世界 。
书本的魅力是启发你“知道”怎么去“做” , 知道自己为何要去这么做 , 获有勇气去这么做 , 当书本中的一些知识真正触动到你 , 让你开始反思自己的时候 , 会改变你的人生态度 , 审视你的内心 , 让你重新评价自己的生活究竟值不值得过 。

如果你觉得这还是太虚无缥缈的话 , 没有动力的话 , 那么还可以给出一个更加实际的思路 。
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遇到问题 , 解决问题 , 那你有想过 , 你一个问题从诞生到解决有几个步骤吗?
第一步:打开冰箱门;第二步:把大象装进去;第三步:关好冰箱emmm , 不对
是1.发生问题 2.弄清问题发生的原因和困难 3.想出解决办法 4.挑选和使用解决办法 , 直至解决问题 5.证明问题已解决 。
而这里面最困难也是最关键的就在于第三步 。
出现问题了 , 全靠有主意 。 主意从哪儿来呢?从学问经验中来 。 没有智识的人 , 见了问题 , 两眼白瞪瞪 , 抓耳挠腮 , 一个主意都不来 。 学问丰富的人 , 见着困难问题 , 可以问柏拉图 , 可以问庄子 , 可以问马克思 , 实在没办法了 , 佛陀走到面前 , 笑嘻嘻的在你脑袋敲了一下 , “空” , 一切便迎刃而解了 。 于是 , 所有点子 , 挤上来 , 涌上来 , 请求你录用 。
读书是过去智识学问经验的记录 , 而智识学问经验就是要用在这时候 。
3.如何正确看待电子阅读而伴随着碎片化知识体系的建立 , 一个有趣的鄙视链也就应运而生了 , 即纸质书的看不起看kindle的 , 看kindle的瞧不起用智能手机阅读的 。
本质上来说 , 这种优越感的最大体现 , 就是对碎片化阅读人群的鄙视 。
但 , 重要的是阅读 , 而不是如何阅读

如果一个人善于获取知识 , 也愿意去主动探索新的边界和思考范畴 , 那么 , 即使是简单的碎片化阅读 , 通过之后的自行补充 , 也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 。
阅读体系 , 换言之 , 即使是碎片也能够成为知识载体 。 对于电子阅读的转变 , 其实我只想说 , 它仅仅是一种阅读方式的转变 , 一种知识载体的转变 , 也是近年来 , 电子浏览终端的转移的一次集中体现 。
但它并没有改变了知识获取的习惯 , 也没有必要引发了人们的阅读忧虑 , 它仅仅是一种阅读方式 。
过度的沉溺于对于电子书还是实体书的选择和区别 , 在我看来 , 反而是一种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 , 一种自我标榜的行为 , 现实告诉我们 , 许多人的逻辑思维、三观和认知 , 根本不具备选书和读书的能力 。 对于这部分来说 , 纸质书和电子书其实都一样 , 他们终其一生 , 都无法通过读书来扭转自己的认知障碍 。
读什么?首先一句是 , 阅读应该是令人感到愉快的这个是前提 , 如果你在阅读一本令自己痛苦万分 , 完全找不到任何乐趣(这里的乐趣不狭隘的包括 , 恍然大悟的快乐 , 即你通过艰深的阅读 , 获得一种灵智启发的感受)的书那我还是建议你 , 放下它 , 或许 , 等再过一段时间 , 它才适合你 。
目前主流的阅读方式有两种 , 一种是博览群书 , 不求甚解

你可以为了阅读而阅读 , 如果你刚开始读书或者久违地为自己抽出一点时间阅读 , 我更推荐这种 , 不需要一开始就很目的性明确的去读哲学经典 , 文学经典 , 这样大概率的结果是 , 你每一个字都看得懂 , 但拼在一起就不认识了 , 完全可以从基督山伯爵或者金庸小说 , 悬疑小说这种带有很强剧情性的 , 情节跌宕起伏的书入手(这里不太推荐网络小说 , 没营养)即使你适应了高密度的阅读 , 也有了做笔记的习惯 , 这个方式也可以帮助你找到最开始阅读的快乐和初心 。
第二种就是读经典
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是读经典就是读自己
在这里 , 你也是包法利夫人 , 也是梅什金公爵 , 是吉姆爵爷 , 是《茫茫黑夜漫游》里的逃兵巴尔达木 , 是《鼠疫》里的医生贝尔纳里厄 , 是奥斯特里茨的苍茫天空下等待死亡的安德烈王子 , 是滑铁卢战场上的法布里斯 , 是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 萨姆沙 , 和被人在胸口捅了一刀的K , 是《湖》里那个长着猿猴脚的教师银平--他追踪一个女学生一直到了战场刚被夷为平地的东京 , 是睡美人里的那个老江口为了能够抚摸睡美人而不惜解囊 , 是马尔罗《人类的命运》中方的上海共产主义者邱 , 是《水浒》里108好汉中的无论哪一个 。 是扑向铁轨的那一刻的安娜卡列尼娜 , 我能活在我的生命里 , 因为我比我自己要高大更多样 , 我是男人 , 女人 , 法国人 , 日本人 , 俄国人 , 中国人 , 我死而复活千次万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