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加减治发热医案
【病案举例】
案1
徐某,女,33岁,农民 。1996年5月初诊 。患者于1周前雨夜赶路不慎跌入坟旁水坑中,骤受惊吓,回家后即觉身凉发热,按感冒治疗3天,发热反甚 。以发热待查住院治疗,胸透、血沉、血常规等有关检查均正常 。西医予解热、抗感染治疗,用药汗出热退,但旋即身热,体温常在38.5℃~39℃之间,患者要求出院中药治疗 。诊见患者面红、烦躁、身热(体温38.6℃),口干不欲饮,纳可,二便调,舌质鲜红,无明显瘀斑,苔薄黄,脉弦数 。
辨证:患者身热,汗出,脉弦数,已无恶风、脉浮之表证,似白虎汤证,但汗出乃药物所致,且口干而不欲饮,脉弦而数,白虎四大证不备 。又患者病起惊吓,乃七情内伤所为;体温虽高,但各项检查均正常,故当以内伤发热而论;又内伤发热之中气虚、阳虚、阴虚发热之脉症与本证大相径庭 。所以仅依病起惊吓、身热、口干不欲饮、脉弦为据 。
辨证:瘀血发热 。
治法:行气活血,解热化瘀 。
处方:血府逐瘀汤加味 。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黄15g,赤芍9g,川芎6g,枳壳6g,桔梗6g,柴胡12g,牛膝9g,甘草3g,青蒿15g,白薇12g
2剂,水煎服,停服西药 。2日后复诊,患者体温已降(37.5℃),汗出亦止,时有心悸,舌脉如常,守上方去青蒿、白薇加酸枣仁18g 。服药5剂,诸证痊愈 。
按语:本例患者由于症状散乱,无特征性,给辨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西医诊断尚不明确 。所以在辨证时只能洞察细微,抓住蛛丝马迹,并结合排他法,逐一拨开迷障,方能究其根源,合理施治 。特别在应用血府逐瘀汤时,排他法是很重要的一种辨证方法 。临床上对于幼儿受惊吓引起的发热(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发热,睡觉时有惊搐,各种检查均正常),常用血府逐瘀汤保留灌肠,每获良效 。
案2
史某,男,49岁 。发热近1月,在市某院就诊,考虑为感冒、病毒性肺炎,给予抗感染治疗不效转请中医治疗 。刻诊:精神紧张,下肢软弱无力,纳呆,失眠,舌暗有瘀点,苔薄白,脉沉数而涩,测体温38℃ 。章老详细询问病史,患者诉发病前1周,因女儿工作问题,到处奔走,又急又累,体力逐渐不支 。
辨证:瘀阻经络,邪郁化热 。
治法:活血退热 。
处方:生地、当归、赤芍各10g,川芎、桃仁、红花各8g,柴胡、枳壳各6g,牛膝、桔梗各8g,生甘草6g,黄芩8g2剂后,精神有所好转,余如前诉 。原方再进2剂,体温37℃,精神明显好转,纳食增加,舌淡,脉沉细是邪祛正复之象 。守方加减,药用:生地、当归、赤芍各10g,川芎8g,桃仁、红花、柴胡、枳壳、生甘草、牛膝、桔梗各6g,黄芪15g,白术10g,3剂 。经追访,服药7剂后,体温转为正常,精神体力逐步恢复 。
案3
唐某,男,12岁 。1998年8月16日初诊 。患者2月前剧烈活动后大汗出,复淋雨,次日起发热,体温38℃~41℃,持续近2月,白细胞偏高,血沉加快 。胸部X线摄片及肝、胆、脾、双肾B超检查均正常,骨髓象示:少数粒细胞胞浆中可见毒性颗粒 。西药用多种抗生素、激素和解热镇痛药治疗不效,中药屡用解表透热、清利湿热、滋阴清热及甘温除热等法亦未效而转本院 。诊见:每天午后热势上升,至次日凌晨稍降,虽体温在40℃左右,然患儿并不觉发热,右胁下疼痛不移,口不渴,二便调 。舌暗,脉弦涩 。观其体温虽高反觉不热,无畏寒,是表热已°;,
去;身热,但不口渴,便不结,亦无里热也;而胁痛不移,舌暗,脉弦涩 。
辨证:血瘀发热 。
治法:活血化瘀 。
处方:赤芍、川芎、红花、柴胡各4.5g,生地黄9g,土鳖虫、大黄各3g,桃仁、当归、川牛膝、地龙、牡丹皮各6g每天1剂,水煎服 。
二诊:服5剂,午后发热略减,体温在37.5℃~39℃之间,胁痛稍缓解 。药已中的,守方加减再进,佐以小金丹早晚各服1丸 。
三诊:再服5剂,热退,体温复常,胁痛消失,舌色转红,脉细 。上方去土鳖虫、地龙、大黄,加炒白术、黄芪各6g,山药9g.2天1剂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发热医案】四诊:诸证悉除,精神体力恢复正常 。随访1月无复发 。
按语:本例病证初起因汗出后淋雨,感受外邪而发热,经用抗炎、退热治疗,表证已去,发热依然根据其发热特点及舌脉,胁痛有定处等,排除表热和里实热证后,诊断为瘀血发热,拟血府逐瘀汤加减 。方中以桃仁、红花赤芍、川牛膝活血化瘀;当归、川芎、生地黄养血活血;柴胡、枳壳疏肝理气;再加牡丹皮、土鳖虫、大黄以清除血分之瘀热 。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清退瘀热之功 。
案4
王某,女,78岁 。2000年3月21日初诊 。诉夜间发热反复发作已2月余,曾住院经中西药治疗,发热仍作,西医诊断为功能性低热 。症见形体消瘦,倦怠乏力,夜间发热,口渴咽干,但不多饮,面色萎黄,食欲减退,大便干燥,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沉细而涩 。
辨证:气血阻滞,久病入络 。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退热 。
处方:当归、芍药、地骨皮、牛膝、天花粉、石斛各10g,生地黄、山药各12g,鳖甲15g,柴胡、川芎各6g,甘草3g5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 。
二诊:药尽热退,口渴咽干减轻,食欲转佳,唯感倦怠乏力 。按原方去地骨皮、天花粉、鳖甲,加西洋参5g,茯苓10g,白术10g 。继服10剂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见复发,体重增加 。
按语:患者反复发热,体质渐虚,劳倦乏力导致血瘀,久而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壅遏不通,因而引起发热 。方中当归、芍药、生地黄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络;柴胡和解退热;天花粉清热生津;石斛滋阴除热;山药益气补脾地骨皮凉血退蒸,善清虚热;鳖甲滋阴退热,对夜热早凉、形瘦尤佳 。全方共奏活血祛瘀,滋阴退热,俾瘀去络通,热退而内伤发热自除而愈 。
推荐阅读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面颈出汗医案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头汗医案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自汗医案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盗汗医案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夜间骨蒸医案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天亮出汗医案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声带小结医案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慢性咽炎医案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慢性肥厚性鼻炎医案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慢性鼻炎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