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加减治斑秃医案

斑秃又名圆秃、圆形脱发,为一种局限性的斑片状脱发,大多为一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2cm或更大的落发,骤然发生,经过徐缓,有复发倾向 。临床以头发片状脱落、病变处头皮正常、无炎症、无自觉症状为特点,若整个头皮头发全部脱落称为全秃 。全身毛发均脱落称为普秃 。斑秃属于中医学的“油风”范畴,俗称“鬼剃头”、“鬼舔头”,《黄帝内经》中“发落”、“发坠”、“毛拔”等症状的描述是对本病最早的记载 。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肝肾关系密切,盖肝藏血,肾藏精,肝肾不足,精血亏虚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但也有因气虚血瘀、血热生风等其他原因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认为与细胞免疫功能缺陷、精神情绪因素、血浆内皮素升高等有关 。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斑秃医案】【病案举例】
1.郭某某,男,25岁,2002年3月6日来诊,自述2年前不明原因头部出现一团团落发,到某人民医院皮肤科就诊,诊断为斑秃,经治疗后瘁愈但1个月后复发,且逐步加重,很快整个头部发缕全无 。又到某人民医院皮肤科就诊,经内服外搽(用药不详),头发很快长出,但很快又落掉,从此头发再也没有长出,虽经多方治疗,仍无好转,见患者整个头部无一丝发缕,皮肤光亮,舌质暗,苔薄白,脉微细而涩 。余认为此患者因气虚而不能运血,瘀血阻络,血不荣发,毛发失养,而致病 。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药用:黄芪120g,当归10g,川芎15g,赤芍15g,红花10g,桃仁15g,地龙15g,制首乌15g,山甲珠10g,川牛膝18g,白芷15g,蜈蚣2条,桑白皮15g,补骨脂15g,丹参30g,甘草6g 。加减治疗4个月后,开始长发,后又治疗2个月痊愈 。随访郭某,未发 。
按:本例即气虚血瘀导致的斑秃发生 。血瘀与血弱可以导致相同的病理产物,但其致病机制却迥然有异,治疗亦不同例中患者舌质暗,脉微细而涩,非气血虚弱所致,而是气血瘀滞 。治疗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酌加丹参、川牛膝、甲珠、蜈蚣等活血虫类药物增强了原方活血通经之效;制首乌、补骨脂既可调节免疫功能,又能补肾固本;肺开窍于皮毛,故以桑白皮清泻肺热;白芷既可祛风宣肺又可载药上行,治疗以上方为根本,以后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物而显效 。
2.何某,女,25岁,1988年7月8日来诊,患者2个月前受孕5个月,自然流产,产后(未做清宫)恶露持续20天方净 。后时觉少腹隐隐胀痛,伴头晕、失眠、胸中烦躁,时觉恶寒,易感冒,上月月经来潮量少,色暗红质黏,伴腹胀加重,腰酸重,持续近10天干净,4天后月经复又来潮6天,量少色淡暗红,无臭味 。近日突觉头发脱落甚多,头晕烦躁症状加重 。诊其形体瘦弱,面色晦暗,精神不振,目眶暗淡,舌淡暗、边有瘀斑,脉弦细涩,巅顶正中及后脑勺中有2处铜钱大斑秃 。诊为气虚血凝、络脉瘀阻所致,法当补气活血、、
调养冲任,投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30g赤芍、川芎、地龙、桃红、山英肉各12g,归尾、地骨皮各15g,柴胡、红花各10g,茜草根、麦芽各20g,鳖甲25g,连服12剂 。二诊时失眠、恶寒诸症改善,胃纳亦增,惟仍有腰酸、头晕、乏力诊其舌淡红,瘀斑变淡,苔薄白,脉细弱,上方减茜草根、桃仁、红花、赤芍,加何首乌20g,杜仲、阿胶(烊化)各15g,续服20剂 。欣然来告,诸症改善,斑秃处亦见新发茸茸而生 。
按:此为斑秃的另一案例,总为产后血虚引起 。患者乃外来民工,因大月份自然流产,心情一直郁闷不乐,而产后休息及饮食调补亦不足,故气滞血瘀及气血不足之证并存二者互为因果,关键在瘀阻胞宫,新血不生,冲任无以滋养,气血无以流运,毛发失却荣润而致斑斑脱落 。此时若仅予滋养温补之方,则血凝甚;仅以祛瘀通络则体弱难以承受 。拟用补气通络,化瘀生新的补阳还五汤,辅以柴胡、麦芽疏肝解郁结,茜草根祛胞宫瘀血,地骨皮、鳖甲以养阴血、除烦热,山萸肉滋养肝肾冲任 。使全方祛瘀而不伤阴血 。服药12剂,月事以行,胞宫瘀血得化,冲任得以滋养,新发得生,而诸症尽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