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加减治肾性水肿发生腹水医案

【麻黄汤加减治肾性水肿发生腹水医案】肾性水肿发生腹水属中医“水肿”、“臌胀”的范畴,历代医家多有阐发,均认为涉及脏腑不外肺、脾肾三脏,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为水肿之基本病机 。发汗、利尿、泻下逐水为其治疗的基本原则,但如果患者发展到腹水的程度,则解决腹水之症状,防止变症发生为当务之急 。利尿,攻下固然为医者所常用,验之临床,亦或取效 。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肺主一身之气,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气行则水行,气停则水停,故先贤有上病治下,下病取上,提壶开盖等训示 。在临证中,对于肾性水肿,尤其是腹水患者,在辨证基础上合用解表,发汗之峻剂麻黄汤,给水邪以出路,取得了满意疗效 。
【临床应用】
吴氏34以麻黄五苓散加减治疗肾性水肿发生腹水,药物组成:麻黄、泽泻各30g,车前子(包)、丹参、益母草、桂枝各20g,杏仁、地龙、苦参、牛膝各15g,茯苓50g,猪苓、大腹皮各40g,商陆6g,甘草10g 。水煎服,每日1剂,疗效较好 。
【病案举例】
患者姚某,男,27岁 。患者主因周身浮肿7个月,加重2个月入院 。刻诊:神志清楚,不能平卧,周身高度浮肿,腹大如鼓,四肢按之如泥,小便短少色深黄 。查体:体温36.3℃,心率84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9.3/14.3kPa,强迫半卧位,肾病面容,眼脸水肿,腹呈蛙状,叩浊音,阴囊阴茎均高度水肿 。尿常规:蛋白+++;尿糖+++;隐血+++;透明管型0~3个;血生化:甘油三酯11.90mmol/L,总胆固醇1.59mmol/L,总蛋白39.0g/L;白蛋白16.50g/L,尿素氮13.17 7mmol,肌肝230mol/L,24小时尿量约400ml,体重由正常的60kg变重为95kg,诊为肾病综合征 。西药常规降压利尿降脂,抗凝,限制液体入量及激素治疗,尿量仍无明显改变,病势危重 。根据患者舌质红苔微黄,脉微数而细,浮肿按之没指辨为水肿之阳水,湿热为患,以利水清热合解表发汗,处方麻黄汤加减,如下:麻黄、泽泻各30g,车前子(包)丹参、益母草、桂枝各20g,杏仁、地龙、苦参、牛膝各15g,茯苓50g;猪苓、大腹皮各40g,商陆6g;甘草10g 。患者服上方1次,当天尿量即增加到800ml,服1剂后尿量已达1600ml 。后在此方基础上加减,服15天后患者腹水及周身水肿已基本消失,体重亦由入院时95kg降至68kg,患者因经济条件欠佳而要求出院门诊治疗 。
按:关于“水肿”的治疗,早在《素问·汤液醪醴论》中即已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坐,微动四肢,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至汉代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更明确指出:“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 。皮水,其脉亦浮,外证浮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其中皮水的描述与我们所论之腹水相符,故同样适用于发汗之法,这为我们找到了理论依据,现代医家全国名老中医万友生亦常以麻黄五苓汤(组成:桂枝、杏仁、茯苓各15~30g,猪苓、泽写、木通、白术各15~30g,甘草5~10g)治疗急性热病因风寒湿热壅塞太阳经腑气机之闭,确有良效 。总之麻黄汤应用于水肿之治疗,尤其在腹水的治疗当中,既有先贤之理论基础,又有当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其临床疗效肯定,值得进一步总结经验并推广应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