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作者:黎荔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 简称AR) , 也被称之为混合现实 。 是把原本在现实世界的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很难体验到的实体信息(视觉信息 , 声音 , 味道 , 触觉等) , 通过科学技术模拟仿真后再叠加到现实世界被人类感官所感知 , 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 。 与传统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 简称VR)所要达到的完全沉浸的效果不同 , AR技术致力于将计算机生成的信息同真实世界中的场景结合起来 , 构造虚实结合、引人入胜的交互环境 。 简而言之 , VR是虚拟现实 , 看到的场景和人物全是假的 , 是把你的意识代入一个虚拟的世界 。 AR则是增强现实 , 看到的场景和人物一部分是真一部分是假 , 是把虚拟的信息带入到现实世界中 。
一个叫“New Dimensions”VR主题展会 , 2015年10月底在约翰内斯堡歌德学院举行 , 给南非带来艺术知觉的冲击 。 这次VR展会的主题围绕前沿技术在文学、美术、表演、音乐以及影视上艺术性的表达展开 , 参展者可以在现场体验到浸入式的VR视频 , 比如进入到哥斯拉式的怪兽战争中 。 展会编剧兼导演Ian Hunter是首屈一指的视觉特效总监 , 他监制的黑暗骑士、博物馆奇妙夜2和盗梦空间都曾拿过视觉特效大奖 。
2015年10月底 , 《纽约时报》宣布加入了虚拟现实板块 , 这一消息对整个传媒行业产生震动 。 11月10日《纽约时报》推出了名叫 NYT AR的虚拟现实App 。 该应用首次登台为用户带来了两部特色电影 , 一部名称为The displaced的讲述了三个小孩子卷入世界难民危机而流离失所的故事 , 而另一部则讲述了最近《纽约时报》杂志封面的制作故事 。 The displaced运用了深度报道的技巧 , 用户通过虚拟现实眼镜观看这场电影 , 能够体验到亲临战火现场的感觉 , 亲身经历灾难下民众的恐慌情绪以及周围的环境 , 千疮百孔的教室 , 一片致命的沼泽 , 年轻的流亡者在辛苦劳作等 。 而杂志封面的幕后故事“行走在纽约” , 用户有机会感受从直升机上俯瞰整个曼哈顿 。
读者利用谷歌推出的Cardboard眼罩观看 , 但必须与智能手机配合使用 。 谷歌向《纽约时报》的订阅者提供超过100万个纸板做成的增强现实眼罩 。 时报编辑杰克?西尔沃斯坦(Jake Silverstein)说:“增强现实的力量在于 , 它能在观众与人物和事件之间建立一种独特的移情关系 。 ”他认为这项技术拥有巨大的潜力 , 可以让观众了解最难以进入的地区的新闻和故事 。 我认为AR技术的出现将成为一个时代的分水岭 , 尤其对于新闻界而言 。 这是一种全新的讲故事的方式 , 可能会对未来报纸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2015年是梵高逝世125周年 , 为了纪念这个“天才的画者” , 9月25日 , 一场名为“梵高地图“虚拟现实艺术展登陆北京 , 这次展览区别于单纯的光影艺术 , 主办方联合了蚁视科技、易游无限、Depth-VR等视觉领域的前沿科技公司 , 大胆采用了AR技术、VR技术、无人机航拍等 , 试图以超大视角、无畸变画面以及极强的浸入感打造真正的立体视觉体验 。 在强大科技支撑的基础上 , 航拍团队远赴荷兰、法国等多地 , 进行了长达半个月的无人机航拍取景 , 从梵高生命的起点——津德尔特开始 , 跟随梵高的人生足迹 , 重走梵高的艺术之路 。 拍摄的全部素材在展览中利用AR和VR技术 , 通过穿戴式设备及交互体验式设备为观众免费开放体验 。 展览期间 , 由荷兰梵高美术馆授权的独家珍贵资源 , 在展览中一一呈现 , 立体式重现梵高星空下的咖啡馆、梵高工作室及梵高卧室等场景 。 整个展览以梵高的一生为时间线索 , 在梵高人生的各重要节点 , 通过权威文字解读、珍贵图片史料展示 , 让每个人在踏入展览的一刻起 , 便仿佛走进了梵高短暂而激烈的艺术人生 。
推荐阅读
- 太空口味的可乐?从宇宙中获得灵感研发的“星光”口味可乐
- 煤炭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是上古植物残骸演变的,还是另有隐情?
- 全球十大元宇宙概念游戏
- 太阳活动:地磁风暴监视和 M 耀斑
- 宇宙中沙子多还是恒星多
- 羰基锰配合物作为选择性电催化剂用于减少水和有机溶剂中的 CO2
- 山东:女子体验VR单车遇尴尬,双腿抽搐抖似筛糠,被震得大喊大叫
- 元宇宙新手指南 | 什么是元宇宙,它的底层逻辑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