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京剧之母”的汉剧文化

现今社会好像没有什么年轻人喜欢看喜剧了,有看的都是爷爷奶奶那一辈的人还有喜欢看戏听戏的 。一种文化的传承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今天带你们看看被誉为“京剧之母”的汉剧文化,这是经过了四百多年的传承才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是历史的文化记忆 。一起走进武汉文化看看吧 。
汉剧旧称楚调、汉调,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于清代康乾年间,至嘉道年间走向进一步成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它流行于湖北,远及湘、豫、川、陕、粤、皖、赣、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 。
汉剧的角色行当较为完整,共分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大行 。各行都有自己的表演程序,对兄弟剧种行当的丰富和发展有较大影响 。在中国戏曲发展历史上,汉剧为京剧的形成作出过特殊的贡献,对川剧、滇剧、桂剧、湘剧、粤剧、赣剧等地方戏曲剧种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是研究戏曲板腔体系、戏曲音乐结构演变的重要史料和进行艺术创新的资源 。
汉调在中国戏曲史上最重大的贡献是直接孕育了我国称之为“国剧”的京剧,为庆贺乾隆皇帝八十岁生日,自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京,湖北汉调艺人亦随徽班“北上”,徽汉相互影响,同时吸取北京的秦腔及昆腔,逐渐融合,演变发展而成“班曰徽班,调曰汉调”的“皮黄”班,“二黄戏” 。从声腔、板式、乐器、语音、剧目、演员、服饰、砌末等形成了一个上至清王朝慈祥太后所“独喜”,黎民百姓所“同赏”的新型剧种——京剧 。(京剧之称,乃京城二黄班赴沪演出,由京班演变而来) 。
【被誉为“京剧之母”的汉剧文化】汉剧在历史上不仅湖北一地,曾有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大河派的繁衍发展 。汇入汉河为主的汉调(前期亦称楚曲、楚腔、楚调等)一直是湖北首出一指的主要地方戏剧种 。楚调形成之后,外省而入的昆腔(昆曲)弋腔(弋阳腔),清戏等均曾被楚调所融汇,昆曲剧目中的长短句套曲声腔,汉剧改造成平板搬演,清戏的剧目也大量改编成皮黄演唱,仅高腔未被湖北汉剧所吸取,由常德汉剧所接纳传唱 。
昔日的楚调,在荆楚大地有着“一统天下”的兴旺局面 。这是由于汉口一地,九省通衢,占地势交通之利,因居于华中而四通八达;又因经济商贸物质,经与荆、襄、府、汉四大支流涌入汉水与长江交汇之汉口,商贸经济带来了地方戏曲的兴盛 。地方戏曲的兴盛也推动经济的不断繁荣,“货到汉口就能卖,戏到汉口就能红”,成为经济与戏曲共同繁荣的形象写照 。
经过四百年的发展,汉剧已形成特定的文化内涵 。它是历史悠久的文化记忆,也是具有传承性的特色文化 。随着汉剧渐渐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它就成了一种较为人熟知的文化现象 。汉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能够帮助人们系统地去认识汉剧事物,了解古典戏曲文化的精髓,研究具有地域性的文化生活 。同时,汉剧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部分内容,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着积极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