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文血瘀恶寒温通方的配方组成

【配方组成】黄芪24g,附片9g,桑寄生15g,杜仲15g,当
归9g,丹参15g,红花9g,川芎9g,桂枝6g,狗脊12g,独
活9g,细辛3g,鸡血藤30g,骨碎补12g
【作用与功效】祛湿通络散寒,补脾温肾壮阳
【适应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寒湿稽留,恶寒彻骨,气短倚息,不能平卧,胸痛心悸等 。
【张氏临证心得】曾治贾某,女,46岁,工人 。初诊(1977年7月19日):患者1972年冬做人工流产术时,衣着单薄而受凉后即感恶寒,背冷尤甚,自服“银翘丸”数日未愈 。病情日趋加重,后虽经数医调治,仍冬重夏轻,难以如常延至1976年病情陡增,恶寒犹若身置冰窟,寒冷彻骨,虽增衣物、近火炉,亦为枉然 。伴有脘胀纳差,气短倚息,不能平卧,胸痛心悸等 。近4个月来天气渐暖,然诸症不减,又遍身悉肿,按之如泥,头身困痛,犹以腰痛为甚,尿频便溏,小腹冷,感唾液及二便出窍均有凉意,闭经至今已4年 。经某医院多方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诊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
曾按“肾虚”“附件炎”等用中、西药及理疗等方法治疗无效 。邀诊时,虽为盛夏,但患者仍紧闭门窗,室内生火、穿冬衣而裹被坐床 。见其发枯无泽,肤燥多屑,面色紫黯涩滞不鲜 。舌有瘀点,脉沉细涩 。辨证:寒湿稽留筋骨,脾肾两虚,瘀血内生 。
治法:祛湿通络散寒,补脾温肾壮阳 。方药:黄芪24g,附子9g,桑寄生15g,杜仲15g,当归9g,丹参15g,红花9g,川芎9g,桂枝6g,狗脊12g.独活9g,细辛3g,鸡血藤30g,骨碎补12g 。服法:每日1剂,开水煎,分两次服 。
二诊(1978年1月25日):上方略事加减连服100余剂
后(并服虎骨酒500ml),已获大效,已于1977年11月25日上班工作,原诸症大部已除,现仅觉背部发凉,时见泛酸便溏 。舌正常,脉沉略细 。继用健脾益肾,调和气血之剂 。
方药:附子9g,党参12g,黄芪15g,白术15g,茯苓15g,
肉桂3g,丹参15g,红花9g,白扁豆15g,山药15g,炙甘
草6g,巴戟天9g
三诊(1978年3月1日):上方服10余剂,头脑清醒,
心平气和,但背部及少腹部仍微有凉感 。时已头发润泽,面色红润,舌正常,脉沉缓仍宗上方加川芎9g,胡芦巴9g,益母草15g以善其后 。1978年12月份去信询访,诸症悉除,正常上班 。
【解读赏析】方名为编选者暂拟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主要特点为大脑高级神经中枢和自主神经的功能失调,常见头痛头昏、失眠、记忆力减退以及心血管、胃肠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症状 。患者自觉症状繁多,精神负担重,十分烦恼,到处检查求治,医疗费用高 。且因长期不愈而致情绪紧张、焦虑、免疫功能下降,常可并发其他疾病,严重地影响了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 。
古人云:“久病顽疾多挟痰 。”顽痰诱百病 。痰既是人体的病理产物,又是很多疾病的诱因,一年四季,不同的原因都可致人体五脏功能失调产生痰浊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顽痰可以诱生百病,如肿瘤、乳腺增生、中风、高血压、咳嗽等都与痰有关 。
痰无处不在,它可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引起多种疾病 。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痰是五脏功能失调产生的浊物,它可以阻闭心、脑、肾或肢体,埋下各种疾病的隐患 。有专家指出,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根,这三大器官是人体生痰的主要脏腑 。
临床上痰瘀同治,是基于久病多瘀、痼疾多痰、痰瘀同病的临床认识提出的治疗原则 。在慢性病、老年病、疑难病,,中,属于痰瘀同病者比重较大,因此,痰瘀同治原则愈来愈受到临床重视 。痰由津液凝聚,瘀为血行不畅或离经之血内停,二者分别为津液和血的病理性改变 。津与血在生理状态下同属阴精,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这种现象称为“津血同源” 。在病理情况下可互相牵涉互相影响,如二者不足之津亏血少,还有津血滞,成痰为瘀,痰瘀互结为病等 。痰和瘀既是病理产物,同时又是致病因素,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与其致病特点密切相关 。
痰之为病,随气流行,脏腑经络,巅顶四末,全身上下,无处不到,因此痰邪致病相当广泛 。加之痰性黏滞,极易阻碍血行,久则血瘀不畅,痰瘀互结,形成痰瘀同病 。如《医述》引罗赤诚语:“若素有郁痰,后因血滞,与痰相聚,名曰痰挟瘀血 。”痰阻气机,影响血行,因痰致瘀,痰瘀同病 。若瘀血内存,气机受阻,升降失调,必然影响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导致痰浊内生,痰瘀俱为阴邪,同气相求,交结为病 。
亦如《医述》引罗赤诚语:“如先因伤血,血逆气滞,气滞则生痰,与血相聚,名曰瘀血挟痰 。”瘀阻气机,影响津液敷布代谢,因瘀生痰,痰瘀同病 。
痰瘀同病的临床表现,常见病势缠绵难以治愈,或莫名所苦,离奇古怪,或茫然无绪,无从下手,多为顽症痼疾 。
早在《黄帝内经》时代,人们已经注意到痰瘀同病的难治性 。
《灵枢·百病始生》就明确指出:“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血和津液的运行异常,就会导致痰和瘀而形成“积”,积者,积留难去之意 。至于元代朱丹溪说法更加明了:“痰夹瘀血,遂成囊 。”(《丹溪心法》)窠者巢穴,囊者橐袋,意指邪可盘踞窝藏之处,痰与瘀血交结,便可形成顽病痼疾了 。痰阻则滞而瘀,血瘀则痰结难化,同为阴邪凝滞,愈加缠绵难治丹溪又说:“病似邪鬼,导去滞痰,病乃可安 。”也揭示了痰瘀为病古怪难测缠身难愈的特点 。
【张学文血瘀恶寒温通方的配方组成】痰瘀同治原则的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凡病情具有慢性迁延性、顽固性、增生性等特点的,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痰瘀同病表现 。常见用于如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出)缺血性脑中风急性期和后遗症期、脑血管病性痴呆、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动脉硬化症等;精神情志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癫、脑瘫、脑炎及各种脑病、睡眠障碍等;增生性疾病包括乳腺、前列腺、骨等各部位增生,以及囊肿、各种肿瘤等;迁延性疾病、多种疾病的慢性期,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呼吸系疾病、泌尿系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还有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甲状腺疾病、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等 。
具体应用痰瘀同治时,应辨别痰与瘀之先后、轻重、标本 。“因痰而致者,先治其痰,后调余病;因病而致痰者,先调其病,后逐其痰” 。“治宜导痰破血,先用导痰汤,次用芎、归、桃仁等以破其血”或“治宜先破其血,然后消痰,或消痰破血二者兼治”(罗赤诚语),即根据临床辨证确定具体治法 。统计《丹溪医案》中的处方情况,应用最多的是四物汤和二陈汤,既说明理血祛痰是丹溪常用的治疗方法,也说明需要理血祛痰的病证是很多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