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专家热议如何促进青少年科学教育

北京在促进公民科学素质问题上再次出招了 。 近日发布的《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北京科学素质纲要》)指出 , 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水平 ,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 , 保护学生好奇心 , 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 , 助力“双减”政策落地实施 。
谈及促进青少年科学教育 ,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白欣说:“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竞争日趋激烈 ,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 在前沿科技的角逐中占得先机 , 摆脱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 ,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 加强青少年的科学教育 , 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 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更多的后备人才 , 是一个关乎未来的重大问题 。 ”
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中心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刘兵表示 , 这一政策的出台 , 与“双减”的要求是非常一致的 , 也与国际国内教育改革中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的发展趋势非常吻合 。
在具体举措方面 , 《北京科学素质纲要》提出 , 要加强200余家北京市中小学科技示范校建设 , 组织开展高质量的科技体验、深度学习、科技创新竞赛等活动 , 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 , 引导青少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 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 , 加大科学教育资源的均衡布局 , 加强校园科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等 。
那么各类教育场景该如何进行有机结合?
【学生|专家热议如何促进青少年科学教育】白欣说:“家庭重在养育、学校重在教育、社会重在教化 。 要充分发挥每种教育活动的资源优势 , 避免互相覆盖和取代 , 打造立体成长空间 , 满足孩子多样化、差异性与丰富性的教育需求 。 家庭、学校、社会三者间的关系需要重新审视 , 破除思维定式 , 促使三者关系向系统化发展 。 ”
白欣提出 , 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从沟通交流、制度保障、平台建设、培训指导等方面进行改进 , 营造良好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环境 。 只有社区、学校和家庭教育有机融合 , 才会使学生参加科学教育活动形成一种习惯 , 对学生的影响才能细水长流 。
刘兵认为 , 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 , 不仅有学校内的正规教育 , 也有学校之外的社会教育 , 而这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 对在校学习的青少年学生来说 , 应该将学生校外大量的活动时间用于更有利于培养其科学素养的科学教育活动 , 将社会化的科普与校园的正规教育相结合 , 才有利于实现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 。
刘兵提醒 , 不能忽视长久以来应试教育在社会上对于学校管理者、学生和学生家长们产生的强大的潜在影响 。 他说:“未来 , 在广泛开展这些校外的各类科普活动时 , 一定要有明确的管理措施 , 要有具体的计划和手段 , 让这些为青少年准备的科普活动 , 真正能够服务于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核心目标 。 ”
实习生 吕晓雨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张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