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拯救“吃喝”新消费


科技拯救“吃喝”新消费


文章图片


科技拯救“吃喝”新消费


文章图片


科技拯救“吃喝”新消费


文章图片


科技拯救“吃喝”新消费


文章图片


科技拯救“吃喝”新消费


文章图片


科技拯救“吃喝”新消费


作者:秦潇 险峰长青VP , 伍比卡亦对本文有巨大贡献 , 原文标题:《科技拯救新消费?为什么要投资「吃」的技术》 , 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随着2021年下半年流量红利的结束 , 面对靠投放和营销撑起GMV的同质化产品 , 消费者已经无法提起兴趣 。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名言 , “你无法在问题发生的层面解决问题本身”;作为一条长坡厚雪的长青赛道 , 消费的未来无疑也要向更高的维度寻找答案 。
这里 , 我们不妨向隔壁的“硬科技”取取经:从新能源、芯片半导体到工业软件 , 科技创新所到之处 , 无不爆发出巨大的生产力解放 。
告别了“野蛮生长”的上半场 , 众多消费品牌也开始把寻找差异化的目光投向了“技术”本身 。
在食品饮料行业 , 我们也看到了类似的趋势:以基因编辑、定向发酵、纯化分离、改性合成等为代表的科技突破 , 正在让消费品的“生产端”呈现越来越多的可能性 。
在本篇里 , 我们将尝试探讨以下问题:
【科技拯救“吃喝”新消费】在“吃喝”这条赛道上 , 为什么说技术创新才是新品类诞生的源头?
从“工艺创新”到“原料创新” , 食品饮料行业正在发生哪些产业升级的新趋势?
放眼未来 , 食品原料这条赛道会有哪些投资机会?
一、科技:食品迭代的源动力
我们常说“新人群的新需求催生了新品类” , 但具体到“吃”的领域 , 第一驱动力却往往来自供给端而非需求端 。
回顾全球食品工业百年发展史 , 那些可以载入史册的“时代爆品” , 总是源于某项科技成果的突破和应用 。
1882年 , 一艘满载着5000头冻羊的货船从新西兰起航 , 经过98天的长途航行后抵达伦敦 。
这是人类首次采用冷冻装置的长距离肉类运输——人们第一次发现原来冷冻羊肉也可以如现宰活羊一般鲜嫩美味;自此 , 冷藏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 。
到二十世纪初 , 随着冷藏、灭菌和密封技术的日趋成熟 , 初代加工食品开始走向人民的餐桌;紧随其后的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 , 也让消费者对乳制品和罐头类等廉价速食需求迅速增加 。
这期间 , 诞生了两个经典的品牌:雀巢和Hormel 。
1919年 , 靠婴儿食品起家的雀巢公司收购了挪威乳业公司Egron , 并将后者的“喷雾干燥工艺专利”收入囊中 , 第一次大规模实现了脱脂奶粉的商业化生产 , “雀巢奶粉”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
图:创始人亨利·雀巢和他的初代奶粉产品
相比之下 , Hormel的故事则更加传奇一些 。 在成立之初 , 它还是红松河畔的一间肉类加工厂 。
真正的转折源于1937年 , Hormel推出了世界上第一罐SPAM午餐肉 。
这种由猪肉、盐、水和硝酸钠构成的肉罐头 , 价格只有同等肉量制品的1/3 , 对于大萧条期间的美国人民简直是雪中送炭 。
之后二战开打 , 仅在1940年至1945年间 , 盟军士兵和平民就吃掉了约1.33亿罐SPAM午餐肉 , 顺手将Hormel送上了国际食品巨头的宝座 。
雀巢和Hormel的成功 , 看似是战争红利下的需求驱动 , 但究其本质 , 还是依赖于1920年代前后机械化屠宰场、肉类防腐剂、速冻技术和牛奶巴氏杀菌剂等诸多关键技术的突破与交叉创新 。
同样的故事 , 也在中国反复上演 。
1956年 , UHT灭菌工艺(超高温瞬时灭菌工艺)在英国诞生 , 与60年代瑞典的利乐包装(无菌灌装技术)结合之下 , 使鲜奶的保质期从3天延长到最多8个月 , 并可以在常温、无添加剂或防腐剂的条件下运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