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骗局|“碱性水神话”又起:真相怎样追上流言
喝碱性水能治病?“酸性体质”才是百病之源?碱性水可以调节人体酸碱性?早年间流行过的这些“科学流言” , 已先后被权威机构揭穿是刻意营造的“养生骗局” 。 据专家介绍 , “碱性水”概念本身只是商家宣传的噱头 , 即便产品真的是高碱水 , 其对人体的帮助可能还不如白开水 。
【养生骗局|“碱性水神话”又起:真相怎样追上流言】“碱性水神话”虽然在前些年被证伪 , 近年来却又在某些营销宣传中有了“复苏”势头 。 据相关媒体报道 , 现在仍有许多中老年人相信长期喝碱性水有利于健康 , 不少企业也借碱性水概念推销产品 。 据澎湃新闻报道 , 云南某水企的销售平台、广告语、产品包装、热线客服等有意无意地引导消费者 , 暗示碱性水对肿瘤、痛风、骨质疏松等各类疾病均有“治疗”作用 。
报道发布以后 , 昆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回应称 , 该局已安排食品生产、反不正当竞争等多个部门联合到涉事水企开展调查 。 有行业人士分析称 , 如果水企生产天然矿泉水却没有采矿证 , 属于违规开采 。 目前 , 该企业的采矿证存在未能延期换发的可能 。
商家营造“养生骗局”的套路往往是:先广布“科学流言”为产品造势 , 再针对现代人的普遍“健康焦虑”精准推销产品 , 最终刺激潜在消费者购买 。 现在 , 这类营销宣传不会直言产品“治病” , 而会借“健康科普”之名打“擦边球” , 将产品与健康概念相挂钩 , 仿佛购买产品就能收获健康 。 如今的“养生队伍”里 , 更不乏许多90后、00后的年轻身影 , 在他们之中更流行着“排宿便”“酵素减肥”等新兴科学流言 , 本质上和“碱性水神话”类似 。
要抵御商家层出不穷的科学流言 , 公众不仅要识别营销套路的“共性” , 更要认识到 , 提高科学素养依然是辨别套路的有效手段 。 对于商家随处捏造或是移花接木而来的各种“伪科普”信息 , 消费者若能多基于科学逻辑和生活常识作出理性判断 , 而不是偏听偏信“一家之言” , 就不难识别“伪健康”营销陷阱 。 随着“科学流言”话术不断升级 , 科普工作仍须久久为功 , 让广大消费者面对“伪科学营销”时更有定力、能明辨 。
科学流言一旦扩散 , 即使之后被证伪 , 也会在网络留下传播痕迹 , 深入大众印象 。 针对“真相追赶流言”的现象 , 权威机构不妨尝试以“科学流言榜”为基础 , 搭建完善“科学流言搜索平台” 。 一方面能帮助机构主动回击科学流言 , 另一方面 , 当人们面对亦真亦假的“健康科普”时 , 也能当即在平台搜索权威解答 , 不仅能让科学真相走在流言的“深入人心”之前 , 还能让广大求知者通过这个渠道提升科学素养 。
目前 , 针对伪科学营销仍存在监管空白和“法律盲区” 。 我国广告法明确 , 保健食品广告中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等内容 。 但“碱性水”并非药品或保健食品 , 反倒可以披上“科学外衣”、堂而皇之地宣扬各种功效 。 要想严格约束商家这类营销宣传 , 有关部门还需对“伪科学营销”给予特别关注 , 积极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 。
当下 , “科学流言”和“伪科学营销”往往相伴相生、迅速扩散、难以抹平 。 从个人角度来说 , 误入“养生骗局”的消费者轻则伤财 , 重则还可能伤身;从社会层面上讲 , 无论是拆穿骗局、治理流言 , 还是各方后续监管企业营销行为、谨防科学流言“改头换面” , 都会带来一系列高昂的社会成本 。 只有积极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令法律政策有的放矢 , 才能更好地推动网络时代去伪存真 , 从源头处避免“养生骗局”的滋生和蔓延 。
陈之琪
推荐阅读
- 集团党委书记|移动检测车“采检一体”提效率
- 恒星|搜寻系外行星的人类“眼睛”
- 地球|地球2.0:人类第二个家园会是“流浪地球”吗?
- 自动系统|万孚生物“优博斯”自动系统获注册证书
- 数据|郑州连夜核查“一公司获取浏览网页用户手机号”:已移交公安
- 视点·观察|隐患:儿童智能手表成“偷窥器”,低劣产品有多泛滥?
- 视点·观察|马鞍山回应央视曝光“百助科技捆绑软件陷阱”:连夜固定证据
- 龚雯|“疫”声令下 师者担当
- 核心|固态、液态、超离子态…… 宇宙天体的“内心”到底什么样?
- 未来|今晚7:30 | 元宇宙教育:必然的“新世界”,还是臆想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