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30年中国空间站才达到别人30年前的水平,载人航天意义何在?( 二 )



世界载人航天的发展 , 早于中国30年
无人航天器发射得越来越多 , 也越来越顺利 , 人类就将目光转向了载人航天器 。
1961年4月12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 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一号 , 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为了第一个进入太空、触摸星星的人 , 并成功围绕地球运行106分钟 , 拉开了载人航天的纪元 。 1961年5月5日 , 美国也不甘落后 , 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成功发射了名字为“自由7号”的水星载人飞船 , 将宇航员阿兰·谢帕德送进了太空 , 成为了第二个解锁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 为了能在太空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几乎每两个月都要进行一次载人航天试验 。

1969年7月16日 , 土星5号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 , 将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柯林斯送上了月球 , 完成了人类首次登上地球之外另一个星球的征程 。 苏美两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发展得如火如荼 , 而此时我国的第一颗卫星甚至都还没发射 。
眼看着美国成功登录月球 , 苏联不想认输 , 尝试了多次的登月火箭 , 均以失败告终 , 不得不将精力转向其他赛道——空间站 。 空间站就是人类在太空工作时使用的商住两用的办公室及住房 , 如果能在太空建立空间站 , 就能锻炼航天员适应太空的能力 , 为未来探索太空 , 甚至是星际移民做准备 。

转换了竞赛轨道的苏联在1971年4月19日发射了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 。 两年后的1973年5月 , 美国将“天空实验室”送上了太空 , 先后接待了3批宇航员 , 但运行时间不长 , 不到1年就被封闭了 。 礼炮1号和天空实验室属于第一代空间站 。
因为空间站的造价和维护成本过高 , 美国就不再注重开展空间站 , 苏联却依然执着于此 , 在1982年4月11日前 , 11年的时间里又陆续发射了礼炮2号~礼炮7号 , 但携带的食物、氧气和燃料等都非常有限 , 所以寿命都不长 。 其中的礼炮6号和礼炮7号设了两个对接口 , 一个可对接载人飞船 , 一个可对接货运飞船 , 所以在航天史上 , 被定为第二代空间站 。
但到实际运用起来才发现 , 第二代空间站规模小 , 扩展起来也不容易 , 所需的设备只能堆在舱内 , 航天员可活动的空间小 , 设备运行和实验操作也不方便 。 所以 , 苏联又开始研究第三代空间站 , 并于1986年发射了“和平号”空间站的核心舱 , 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长期载人空间站 , 并在接下来几年的时间里 , 将“和平号”进步一步完善 。 截止到1990年的时候 , “和平号”已经拥有了量子1号、量子2号、晶体号和核心舱4个舱段 。
1991年苏联解体 , “和平号”空间站由俄罗斯继承 , 俄美两国开始合作 , 和平号空间站再次开始建设加码 , 陆续增加了光谱号和自然号两个舱段、以及与美国航天飞机对接的对接舱 。

从诞生那天开始算起 , 和平号运行时间为15年 , 在15年的时间里 , 它绕着地球飞行了8万多圈 , 累计里程达到35亿公里 , 与93艘载人/载货飞船实现过对接 , 有12个国家135名宇航员在这上面工作过 , 其中进行了78次太空行走 , 1.65万次科学实验 , 完成了23项国际科学考察计划 。 但死亡终究会来临 , 对“和平号”来说也不例外 , 运行的15年时间里 , 积累了无数的暗伤与故障 , 且中间还发生过多次意外事故 。 2001年3月23日 , “和平号”空间站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 在俄罗斯地面控制中心的控制下 , 划过大气层后坠入了南太平洋 。
这里馆长需要重点强调一下 , 与“和平号”空间站合作的国家中 , 没有中国 。
“和平号”寿命到头 , 探索太空却不能停 。 早在1998年1月 , 美国、巴西、日本、加拿大、俄罗斯、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丹麦、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共16个国家签署了文件 , 参与建造第四代空间站 , 这其中 , 还没有中国 。 一是中国的社会制度与西方国家不同 , 二是当时中国在载人航天方面还是个小白 , 想参加国际空间站的建设这些国家都不理会的 。
1998年11月20日 , 曙光号功能舱发射成功 , 标志着第四代国际空间站正式开始建造 。 1998年12月7日 , 团结号节点舱与曙光号对接成功;2000年7月 , 星辰号服务舱发射 。 接下来几年的时间里 , 又陆续发射了命运号实验舱、寻求号气密舱、码头号对接舱、和谐号节点舱、哥伦布实验舱、希望号实验舱、宁静号节点舱、穹顶号观测舱、晨曦号迷你研究舱、莱奥纳尔多号多功能舱等 。 最终装载完成的国际空间站长110米 , 宽88米 。 运行至今20多年的时间里 , 宇航员在此完成了大量的科学实验 , 比如天文观测、航天医学、植物育种、对地遥感等 , 也促进了各国航天载具的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