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元宇宙中开创真正的价值?


如何在元宇宙中开创真正的价值?


当下的科技企业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 , 争相在「元宇宙」押下沉甸甸的赌注 , 然而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赢下元宇宙时代的主动权?——元宇宙是对现有数字环境的简单“复制粘贴”吗?当然不行 。 街边随处可见的2D屏幕广告 , 应该直接以3D形式在虚拟世界中呈现吗?远远不够 。 我们对元宇宙都有更多期待 , 所以谁能积极纠正现有社交网络上的乱象 , 同时充分发挥新媒体独特的属性优势 , 谁就有希望成为元宇宙规则的创立者 。
元宇宙之所以引人遐想 , 部分原因是 , 它让我们有机会修复现有互联网中存在的大部分问题 。 而现在的社交网络 , 其实就是在原有网络的“只读”属性上又添加了“写入”组件 , 其本质仍然是发布与消费工具 , 再内置一些最基本的交互形式 , 这就好比是一种“围墙花园”的集合体 , 它所能发掘的商业模式 , 就只有出售用户隐私 , 来获取经济利益 。 更糟糕的是 , 它的利益定位甚至与承载它的社会出现了偏离 , 因此一不小心很容易成为煽动分歧的力量 。 结果 , 这个数字世界拼命吸引我们的关注 , 但却始终提供不了真正的意义 。
真正的意义是 , 只有利用丰富的沉浸式体验颠覆现有商业模式 , 生活在其中的社区/社群才能享受到这片共建虚拟世界的经济利益 。 而且 , 这个意义需要传递 。



多样性设计
现实生活告诉我们 , 归属感是维持社区长期稳定的核心 , 而我们的数字化身也同样需要这份归属感 。
如今的社交网络存在这样一种“乱象” , 企业更愿意把「公众关注度/流量」的重要性看得比真实内容还重 , 甚至让用户创造出大量容易激化矛盾的信息 , 来吸引不同受众 , 左右群体情绪 。 只不过 , 真实数据证明「内容仍然是价值之王」 , 拥有领先性、代表性内容的品牌获得的投资回报率较其他品牌高出40%(来自Nielsen数据) 。 而元宇宙时代的价值核心将体现在「多样性层面」 。 因为既然在元宇宙中畅游的必要前提之一 , 就是为我们的数字身份赋予意义 , 那么企业就必须理解并接纳当前客观存在的一切文化、情感、表达与品味差异 。
企业当然可以通过受众研究 , 以更公平的方式 , 分析如何在品牌定位中体现那些“非大众群体” , 借此在不同受众中获得广泛认同与明确支持 。 例如 , 如果服饰品牌在广告中仍然只表现白人的审美风格与文化偏好 , 那么无论如何也吸引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们的普遍接受 。
相反 , 企业必须着力为目标受众打造定制化营销产品 。 这里指的不单是制作不同的商业广告或内容 , 还应该花时间研究哪些品牌、艺术家和文化作品更能引起这些受众的共鸣 , 进而提高参与度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 企业不妨多多参考来自“非大众群体”的意见 , 由他们帮助验证企业的既定营销方案 。
当然 , 光是建立起这样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社区还不够 , 接下来还需要保证设计师和内容创作者们 , 能够在这个新的虚拟世界中继续发挥作用 。 由于多样性缺失 , 导致如今的AI算法往往存在偏见 , 如果我们在元宇宙世界做不到人才多样化 , 那么同样的错误一定会再次发生 。 目前 , 早期元宇宙人才储备大部分来自「游戏」与「数字化软件开发」领域 。 而且 , 世界上的STEM劳动力(包括计算机相关工作)主要以白人男性为主 , 黑人与西班牙裔从业者的代表性仍然严重不足 , 而且女性占比仅为25%(来自皮尤研究中心数据) 。
【如何在元宇宙中开创真正的价值?】要增强人才多样性 , 设计团队就必须在招聘和培训流程中做出「专项设计」 。 多年以来 , 社交网络野蛮生长不失为一种教训 , 现在额外投入的时间和成本 , 未来都会转化为更高的参与度、更深远的社会意义与更好的投资回报率 。
在招聘与培训的同时 , 也要优先考虑多样性问题 , 这着实是一项艰巨、但又绝对必要的任务 。 为了成功提升团队成员多样性 , 企业需要认真反思自己的招聘流程 , 思考现有候选人群体在多样性和代表性方面是否存在不足 。 如果大家还不清楚该从哪里起步 , 不妨先建立人口统计目标、对组织当前情况做出审计 , 借此去发现差距并设定下阶段目标 , 再逐步把诉求跟招聘流程统一起来 。
丰富且身临其境的体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