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上的休眠

【我们身上的休眠】

我们身上的休眠


文章图片


我们身上的休眠


文章图片



作者:黎荔

每年十一月 , 北风呼啸 , 寒凝大地 , 树叶凋零 , 花草败落 , 昔日的虫鸣鸟叫声 , 也被风雪蛮横地抹去 。 万物像陷入了沉睡 , 变得郁郁委顿 。 的确 , 此时此际 , 多少动物植物 , 都进入了休眠之时 。 土壤深处 , 树洞深处 , 岩隙深处 , 滩涂深处 , 青蛙、蟾蜍、蛇、蚯蚓、熊、鳄鱼、刺猬、乌龟、松鼠、蝙蝠、蚂蚁、黄蜂、蜥蜴、蜗牛等等 , 全部进入了深深的睡眠 。 月季、石榴、牡丹、海棠、仙人掌、昙花、玉树、石莲、茉莉、米兰、扶桑、文竹、白兰花、杜鹃等等 , 全都进入了休眠来越冬 。 这么长久的沉睡 , 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下一个春天的复活 , 在一片光明蓬勃的景色中 。
冬眠是一种状态 , 在这种状态中一种极端的但被调节的体温、代谢和其它生理活动的下降 , 作为对减少能量消耗的适应 。 为什么人类不能冬眠呢?冬眠的哺乳类动物与人类身体构造上一定有什么不一样吗?答案是否定的 。 两者器官和组织没有差异性 , 只不过是冬眠的哺乳动物能够利用特殊因子来控制神经荷尔蒙系统调节器官的代谢状态 。 我常常琢磨 , 也许人类也具备休眠能力 , 如果我们不把休眠理解得那么狭隘:只是在寒冷冬季时体温降低到接近环境温度 , 全身呈麻痹状态 , 在环境温度进一步降低或升高到一定程度 , 或其他刺激下 , 体温即可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 。 要知道 , 人类在自然的进化中早就解决了冬季低温生存的问题 , 所以 , 人类不需要使用古老的休眠能力 , 仅仅用于御寒越冬 。

那么 , 人类的休眠能力究竟用于何处呢?长期电生理和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 , 人类大脑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 , 在完整的大脑中 , 绝大多数神经细胞不会激发出动作电位 , 也就是说 , 长期保持沉默 , 或者可以说是在休眠 。 这些休眠的神经元及环路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 但由于避开了常规的功能任务 , 因此 , 它们远离了自然选择的范围 。 这样一种看似不符合效率原则的人类生命现象 , 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 , 人脑中的这些休眠神经元及环路 , 类似于休眠火山 。 休眠火山是指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 , 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 。 这类火山都保存有完好的火山锥形态 , 仍具有火山活动能力 , 或尚不能断定其已丧失火山活动能力 。 从中国的长白山到日本的富士山 , 都是休眠火山 , 火山喷发的物质堆积在火山口周围 , 使这两座山的山体高耸成峰 , 形成为同心圆状的火山锥体 , 山顶上堆积着灰白色的浮石、火山灰 , 加上长年累月堆积着的白雪 , 从远处望去 , 就是一座白雪皑皑的山峰 , 可是 , 谁知道它们会在哪天苏醒过来并重新喷发呢?在我们神经系统中存在着的大量冗余的神经细胞 , 虽然目前处于抑制状态 , 然而 , 在压力和疾病的影响下 , 它们偶尔会转变为活跃状态 , 进而可导致多种神经及心理疾病症状和行为异常 。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了沉默神经元的广泛存在 , 被持续抑制的神经环路可能可为可塑性和新功能化提供巨大的储备 , 并产生令人振奋或颠覆性的结果 。

我们不仅与我们身体内活跃的部分共存 , 也与我们身体内休眠的部分共存 。 那些沉睡的不可测的部分 , 可能终其一生都不会苏醒 , 也可能明天就苏醒 。 为什么既要有活跃、又要有休眠?就如要有白天与黑夜吧?造物主设计人类这个复杂生命体需要大量高速的运算 , 太消耗精力了 , 只能让一部分玩意儿去休眠 。 看过关于精神疾病患者与超常能力间关系的研究中 , 最有说服力的论点是认为在压力或伤害之后 , 休眠电路被激活 , 异常迹象会突然出现 , 然而当疾病恢复后 , 相应异常迹象也会迅速消失 。 可能 , 有些突然唤醒是我们所不能承受的 。 这一股沉睡而蛰伏的神秘能力 , 仿佛与创造力和维持宇宙的力量同源而出 。 世界上各种文化与宗教都知道这种力量 , 东方人称之为“气\" , 西方人则称为\"生物磁场\" , 印度教徒称之为\"kundalini\" , 无论其本质是什么 , 只能说这种力量在大多数人身上都是休眠的 , 就如躲在巢穴里冬眠的生灵 , 在稳稳地入睡 , 在沉沉地休息 , 也许 , 是在慢慢地养精蓄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