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大呼“这就是我们要追的明星”“白发院士”在云端发言


网友大呼“这就是我们要追的明星”“白发院士”在云端发言


文章图片


网友大呼“这就是我们要追的明星”“白发院士”在云端发言


文章图片


网友大呼“这就是我们要追的明星”“白发院士”在云端发言


文章图片


“白发院士”在云端发言 , 网友大呼“这就是我们要追的明星”
据统计 , 自去年10月29日第一期上线以来 , 《科技创新中国院士讲堂》六期节目总浏览量已超过3000万 。 这个节目不仅掀起了一股科普热潮 , 也让越来越多的网友成为院士的“知识粉” 。
院士们的故事 , 既“燃” , 又“暖”

我们发现在短视频平台上经常可以看到“科技创新中国院士开讲”的讲座 。 视频中 , 侃侃谈到了所有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91岁的徐志雷院士 , 中国第一批战略武器研究专家;80岁的刘嘉琦院士七次上青藏高原 , 三次进入北极 , 两次访问南极 , 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 中科院毛明院士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主导研制了世界领先的99A主战坦克...这个节目不仅掀起了一股科普热潮 , 也让越来越多的网友成为了院士们的“知识粉” 。 刘嘉琦在演讲中强调 , 看似冷门的地质学与航天工程等热门学科密切相关 。 “以前有宇航员不服气 , 说宇宙飞船上天还需要你学地质才能指挥?我说 , 我们不关心上天 , 但是要关心上天做什么 , 比如在哪里着陆 , 着陆后取什么样 , 怎么取 。 这些都是我们的事 。 许多从月球带回来的样本都在这里进行分析 。 ”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琦是我国著名的火山地质学家和第四纪地质学家 。 他经常笑着称自己为“80后” 。 刘嘉琦在演讲中强调 , 看似冷门的地质学与航天工程等热门学科密切相关 。

“以前有宇航员不服气 , 说宇宙飞船上天还需要你学地质才能指挥?我说 , 我们不关心上天 , 但是要关心上天做什么 , 比如在哪里着陆 , 着陆后取什么样 , 怎么取 。 这些都是我们的事 。 许多从月球带回来的样本都在这里进行分析 。 ”去年11月 , 刘嘉琦在一次“院士开讲”中开玩笑说 。
刘嘉琦曾十次去长白山 , 七次去青藏高原 , 三次去北极 , 访问考察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 。 他率先查明了我国火山的时空分布和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 , 使我国新生代火山活动规律的研究达到国际水平 。
他用自己的实践经验鼓励年轻人:在人生最宝贵的几年里 , 要珍惜时间 , 做出特别的成绩 , 不要把很多事情等到以后再做 , 因为等了就来不及了 。

徐志雷院士从1963年开始从事“两弹一星”研究 , 有着光荣的过去和荣誉 。 他坐在镜头前 , 与网友畅谈“颠覆式创新” 。 他明白创新就是颠覆传统 。 这种“颠覆”不仅在于技术的更新换代 , 更在于“重视人的价值” 。最后 , 他还记得年轻人的“熬夜”问题:保持热情的秘诀是在日常生活中保证吃好睡好 , 睡眠不足就没有很好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
“中国的两栖战车是世界上最快的!”主席台上的毛明充满了自豪 。
中科院院士毛明衣着朴素 , 头发花白 。 去年10月26日 , 他站在“院士大讲堂”的讲台上 , 面对广大网友 , 毛明讲了一件他认为很“疯狂”的事情——让战车在水面上“飞” 。毛明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想法——设计一个可变形的车体 , 成功打破了限制启动和输出的技术“瓶颈” , 完美解决了两栖车辆在水中速度慢的问题 。

毛明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 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 在兵器工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 他的一个“秘密”是 , 在极其惨烈的环境下 , 他依然有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 。 在几十年的研究生涯中 , 毛明多次在极寒和极热地区进行坦克实验 。 即使在北风如刀的东北试验场 , 零下40摄氏度的艰苦环境也没能阻挡他对科研的热情 。 在他的设计下 , 中国制造出了第一辆信息化坦克——99A坦克 , 领先世界 。当顶尖科学家突破“次元墙” , 通过网络讲座传播知识 , 与远处好奇的群众对话时 , 他们的精神也在激励着新一代的年轻人 。

“互联网加科技创新知识传播”的“化学反应”目前 , 中国正走在从“科技大国”到“科技强国”的道路上 。 虽然各大领域的科技创新不断取得突破 , 但对于科学创新 , 尤其是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的创新 , 仍然是“求贤若渴” 。 这就需要培养一大批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年轻人 , 激发他们的科研创新热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