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却顾集|读徐俊《翠微却顾集》:以“中华”之名,为文化守护
文章图片
中华书局北京东总布胡同10号旧址(1957年春—1961年秋) 。
文章图片
“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工作留影 。左起:魏连科(中华书局编辑)、唐长孺(武汉大学教授)、白寿彝(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
文章图片
王府井校史时期唐长孺先生与启功先生唱和诗 。
我从未像读《翠微却顾集》这样强烈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空间与时间、光荣与艰辛、古代与当代、国家与文化、今人与古人、学人与编辑出版人等各种因素如此真切鲜活地活跃在具有110年历史的著名出版机构中华书局 , 由此而形成的巨大而奇异的魅力 。毫无疑问 , 徐俊先生的这部新著 , 一如既往显示中华书局的内在力量和一以贯之的精神品质 , 显示着书局创始人陆费逵留下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基因;一如既往自觉担当着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命 , 以“中华”为名 , 与国家同命 , 以文化自许 , 与时代同行;一如既往有着出版业对文化本质的坚守 , 有守正出新、继往开来的不懈追求 。而《翠微却顾集》之所以给予我特别强烈的感受 , 乃是因为这里有鸿篇巨制“点校本二十四史”“十三经清人注疏”、《资治通鉴》《全宋词》《尚书校释译论》《唐六典》《魏晋南北朝史论集》《新旧唐书合注》《管锥编》《全唐诗补编》等60余年来钩沉修整出版的准确纪事 。更重要的是 , 鸿篇是学人的鸿篇 , 巨制是编辑出版人的奉献 , 最为感动我们的是奉献了如此之多鸿篇巨制可敬的学人和编辑出版人 。《翠微却顾集》用大量篇幅真实讲述了顾颉刚、宋云彬、赵守俨、王仲闻、王仲荦、何兹全、张政烺、周一良、田余庆、启功、蔡美彪、金灿然、周振甫、傅璇琮、程毅中等一众通儒硕学 , 为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和传承 , 带着各自独有的学识和禀赋 , 秉承“强毅、专一、前进”的精神 , 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 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感人往事 。
《翠微却顾集》并不是一部情感浓重的回忆录 。我们珍重它的却在于它行文中情感的冲淡 , 在于它不动声色的讲述和不作标签思维的文风 。徐俊不矫饰 , 文风一如作风 , 行文犹如做人 , 他要的只是本色 。他仔细搜集和展示最具说服力的原始文献 , 让我们睹物思人、睹物思前辈、睹物思往事、睹物动情从而感慨系之 。他平实地讲述往事 , 他不抒情 , 他纪事 。这里是学人的来龙去脉 , 这里是编辑出版人的前因后果 , 他让我们在不动声色的讲述中坚信往事真切存在 , 笃信精神值得传承和弘扬 。
鸿篇巨制
读《翠微却顾集》 , 我首先对书中有关二十四史点校和修订的文章格外关注 。这大约是因为早前我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任职时曾有幸参与国家“十一五”规划期间重点出版工程“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启动工作的缘故 。读了书中《宋云彬:点校本“二十四史”责任编辑第一人》《从〈史记〉修订本谈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二十四史点校整理的回顾与现状》以及记述两《五代史》等诸史点校与修订过程的数篇文章 , 对中华书局与国家文化建设的密切关系不由得深为感叹 。
书中的数篇文章对中华书局长期组织整理点校本二十四史的过程作了相当准确的回顾 。点校本二十四史是毛泽东主席指示、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 , 由中华书局组织全国百余位文史专家 , 历时20年(1958—1978)完成的新中国最伟大的古籍整理工程 。二十四史点校工作于1958年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启动 , 此后 , 在中央的直接安排下 , 许多学者从各地奉调进京 , 三次集中校史 , 一时蔚为文史学术界的盛况 。第一次是1963年到1966年 , 在翠微路 , 中华书局人称之为“翠微校史” , 第二次是1967年有过短暂恢复 , 第三次是1971年到1978年的“王府井校史” 。1971年 , 时值国家特殊时期 , 经毛主席批示同意 , 周总理当天即指示:请中华书局负责加以组织 , 请人标点二十四史 , 由顾颉刚先生总其成 。而此时中华书局员工还在湖北咸宁向阳湖干校下放劳动 。正是因为这个批示 , 书局员工得以在1971年陆续回城 , 第一批回城的就是参加二十四史点校的编辑 。
推荐阅读
- 现代画家徐悲鸿是怎么死的?解读徐悲鸿之死
- 徐霞客是哪个朝代的 解读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 【白雪霏霏】夏日的翠微峰 山林之间,绿荫遮蔽翠竹环绕,清凉至极,避暑胜地
- [中国网财经]翠微股份拟收购海科融通 转身小“拉卡拉”
- 翠微股份收购方案遭上交所问询 海科融通三次“出嫁”又悬
- 翠微股份重组计划遭遇上交所“十七问”质询 拟并购互金企业海科融通曾被央行多次处罚
- 中国奥园为什么能成为珠海翠微旧村改造项目实施的主体?
- 翠微股份剑指第三方支付:标的海科融通涉讼94起 已有两次失败“前科”
- 北京海淀翠微南里小区私装地锁问题严重,居民期盼停车位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