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学学制与现代学制的不同( 二 )


实际上,这种快慢班,更有“留级”和“升级”的味道 。“三舍法”一度成为当时全国小学的模式 。这种对小学生进行分等的做法,很不合理,遭到反对,并没存在多久 。
古代没有中学,小学一般是“七年制”、“八年制”或“十年制”,最短的也要三年 。所以,古代不是“小升初”,而是“小升大”,小学读完直接升入太学、国子监一类的高等学府 。因此,13岁上大学在古代一点也不稀奇 。
但并非每个小学生都能“小升大”的,乡村小学生就不可能 。即便是在国子监读书的“官二代”,也有名额限制,如宋代便将大学的升学率控制在50% 。《宋史·选举志三》载,熙宁十年(1077年)推出面向宗室学生的“宗子试法”,规定“十取其五” 。
古代教育不公现象也很严重,宋代以后,教育不公问题受到重视 。元明清三代,小学教育走向兴盛,特别是元代,大力推广乡村小学,要求“遍立学校”,五十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机会大增 。
【古代小学学制与现代学制的不同】明清时期,由地方官府或慈善人士开办的义学(义塾),得到进一步发展 。义学是免费的,解决穷苦人家孩子的“上学难”问题,这可视为古代的“希望小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