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有何教训 夷陵之战后蜀吴为何和好
公元221年,刘备为了给死难在荆州的关羽报仇,大举讨伐东吴,结果以惨败告终 。一次战役的成败,要分析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当中,也包括指挥者的个人情绪 。关羽败走麦城,被俘死难之后,当时魏国召开了紧急应对会议,大家都认为蜀汉应该会收缩兵力,力求自保 。刘晔却不以为然,他说:刘备与关羽情同兄弟,绝对不可能放下关羽被杀的仇不报,他此番出兵是必然的 。
夷陵之战的教训
刘晔对刘备的脾气了解得滚瓜烂熟,对敌情有充分掌握,事情果然不出他所料,刘备大规模出兵了 。
而蜀汉方面,对于刘备出师的分析,基本上一面倒:反对 。诸葛亮、赵云和黄权等高层军政人员,都持否定态度 。尤其是赵云的分析,在史书上都有记载,他说:我们的敌人是曹操,而不是孙权,我们不能偏离这个战略,如果贸然征吴,到时候可能陷入长期消耗的地步,“兵势一交,不可卒解” 。这里要给赵云点个赞,他事先就看出了此战将是一场消耗战 。
任何主动进攻的战争,如果打成消耗战,都是不理智的 。孙子兵法云:“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就算没有什么高明的战略战术,只要行动迅速,反而能取得胜利;如果陷入长期鏖战,就算用尽各种计谋,也终究是个战败的下场 。
刘备如果冷静一点,就会看到这不利的一点 。然而,为兄弟报仇的冲动模糊了他的战略眼光,扭曲了他的战术观念,他执意用兵,而且还自信满满地说:“吾用兵老矣 。”这就是常说的“怒而兴师”,是用兵大忌 。因为高层的过于情绪化,会导致战略目标的模糊和不确定,一个只为发泄情绪的战略行动怎么可能目标明确呢?
刘备的军事行动也有点散乱 。他追击东吴陆逊的部队,跨过几百里山林,越前进越分散,最后将大军分布在山地起伏,丛林密布的地带 。铺开的范围越大,战斗力就越涣散 。而且盛夏时节军队驻扎在丛林密布之处,是容易被火攻的,当时远在北方的曹丕都看到了这一点,说刘备必败 。
刘备有丰富的战争经验,为什么会犯这么个低级错误呢?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他太焦躁,报仇的动机掩盖了战略目的 。蜀军到底是来干嘛的?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而来,“缘山截岭”,应该有所收获,见好就收,见不好就撤,一切以战略目标为最高原则 。
而刘备呢?当时他认为不狠狠教训一下东吴就对不起关羽,当然,他也有夺回荆州的企图,然而为兄弟报仇的意图干扰了他的军事意图 。陆逊也摸透了刘备的情绪,利用刘备满怀怒火得不到发泄的心理,一直拖住他,你越想报仇我越不跟你交锋,让敌人在愤怒的状态中干耗着 。
愤怒是不能持久的,久而久之,就会焦躁、疲劳,进而丧失起码的智慧,连密林地带在气候干燥的时候不宜驻军的基本常识都忘记了,最终导致出现陆逊所说的“兵疲意沮,计不复生” 。于是陆逊发动火攻,给每个士兵一把茅草,点个火,以极其微薄的成本击败刘备,“破其四十余营” 。这就是有名的“火烧连营” 。刘备到战败的那一刻,都还出现明显的个人情绪,“大惭恚”,又惭愧又生气 。到白帝城的时候,还写信给陆逊,问他还敢不敢再战一次,个人情绪太浓厚了 。
【夷陵之战有何教训 夷陵之战后蜀吴为何和好】在控制情绪方面,曹操明显有优势 。公元213年,为报赤壁之仇,曹操再征东吴,结果被绵绵春雨阻住南下步伐,孙权写信给他说:江水上涨,您还是走吧,“春水方至,公宜速去” 。又说:“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但曹操并不生气,在冷静判断客观形势,认为捞不到半毛钱好处的情况下赶紧撤,不为情绪所左右 。
夷陵之战后蜀吴为何和好
刘备征伐东吴,结果在夷陵被东吴的陆逊打败 。这场夷陵之战被称作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此后三国再也没有这样的大战 。刘备失败后,逃归回到蜀汉国境内,在永安城安顿下来,从此一病不起,于第二年四月病逝于永安宫 。可以说,刘备之病,是因为打了败仗羞愧恼怒有着直接的关系 。刘备起兵,是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起兵之初张飞被杀,也是间接死于这场战争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备的夷陵之败,是旧仇未报又添新恨 。可是,刘备在章武二年(公元222)八月兵败,十月却和东吴讲和了 。和约虽然是由孙权首先提出来的,但刘备为什么要放着这新仇旧恨不报,而要和孙权讲和呢?
战役之初,孙权为了防止两面受敌,只好向魏国的曹丕称臣,以便专心对付刘备 。曹丕让大臣讨论,要不要出兵和吴国一道征伐蜀国?大臣王朗认为,双方还未交兵,这时候不应出兵 。要在他们势均力敌时,出兵促成胜败局势 。即便这样,也要选择有利时机有利地形出击,一战成功不留后患 。曹丕采纳了王朗的建议,后来刘备失败,蜀国留在江北的黄权部队投降了魏国 。可以说,魏国这是不战得利 。从东吴来说,尽管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但自己的消耗也同样是很大的 。如果这时候刘备继续来攻,孙权很可能面临着魏国方面的夹击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东吴八月打败了刘备,九月就遭到了魏国的攻击,只是由于孙权早有防备,战事才没有形成规模 。所以说,孙权首先提出来讲和是可以理解的 。假如两国始终处于一种敌对状态,这是魏国最愿意看到的局面,因为在“鹬蚌相争”之后,得利的肯定是魏国这个“渔翁” 。不管是两败俱伤还是一方彻底打败了另一方,魏国都会是轻而易举地出来收拾残局 。也就是说,吴、蜀两国交战,魏国一定会从中得利,继续对抗下去,魏国就会继续得利 。刘备和孙权都明白这一点,所以两家必须暂时讲和 。
推荐阅读
- 铁扇公主和太上老君都有芭蕉扇 有何区别呢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采石之战是哪个朝代的?采石之战的简介及影响
- 苏麻喇姑一生最爱的人是谁?苏麻喇姑有何怪癖
- 宋朝士兵与小米有何仇怨 宁饿死也不吃?
- 天地会与郑成功有何关系?天地会有何主要职责
- 大唐最悲壮的战争 睢阳之战6000人对抗13万
- 清朝姑娘出嫁为何要坐轿?与乾隆皇帝有何关系
- 武松和宋江的招安有何不同?为啥武松能受重用
- 小周后与李煜有何关系?宋太宗为何侮辱小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