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折语|东西问丨李恕豪:为什么中国语言学的历史不能强行纳入“欧美模式”?

(东西问)李恕豪:为什么中国语言学的历史不能强行纳入“欧美模式”?
【 屈折语|东西问丨李恕豪:为什么中国语言学的历史不能强行纳入“欧美模式”?】中新社成都11月20日电 题:李恕豪:为什么中国语言学的历史不能强行纳入“欧美模式”?
中新社采访人员 贺劭清
屈折语|东西问丨李恕豪:为什么中国语言学的历史不能强行纳入“欧美模式”?
文章插图
“从语言的发展历史和类型上说,中国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在语法形态结构上属于孤立语,而欧洲大多数语言属于印欧语系,是屈折语。怎么可以把适用于印欧语系屈折语的研究方法强行套用在汉藏语系的孤立语上?”《中国古代语言学简史》作者、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李恕豪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表示,善于吸取外来文化优点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特点之一,当前中国语言学者应有选择地学习借鉴国外语言学研究的方法和成果,而不能把中国语言研究强行纳入“欧美模式”。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采访人员:中国和印度、希腊一样,都是语言学的摇篮。中国传统语言学诞生于何时?经历了哪些重要发展变迁?
李恕豪:1978年我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时,所见到的几种西方人写的语言学史中,均以希腊、罗马作为语言研究的源头。对于东方古代的语言研究,一般会提到印度,有时也提到阿拉伯,但基本上没有中国。
中国古代语言研究成果辉煌,即使放到世界语言学史上也毫不逊色。我的导师濮之珍先生常说,外国各类语言学史著作对中国古代语言的研究很少提及,原因不在西方,而是我们自己的研究、评介和宣传不够。
事实也是如此。提及扬雄,人们常会想到他是辞赋家、思想家,而他创作了中国第一本方言学著作《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却少有人知。在18世纪前,全世界没有任何一部方言学著作能与《方言》比肩。在欧洲,系统全面地搜集各种语言和方言词语并编排成书的工作,始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这类书籍的第一部是俄国德裔学者彼得·巴拉斯于1786年到1787年出版的《全球语言和方言的比较词典》,这部著作比《方言》晚了一千七百多年,且仅是各种语言和方言的材料罗列。
中国传统语言学最早叫“小学”,古代儿童进入小学首先学习文字,《说文解字》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中国两汉时期产生训诂学和文字学,出现了《尔雅》《方言》《说文》《释名》等一批语言文字方面的专著,标志着传统语言学的正式建立。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是中国音韵学建立和发展时期,语言研究的重点也集中在音韵,发明了反切的注音方法,发现了汉语中的四声。宋明时期不但有一批韵书问世,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的等韵学也蓬勃发展,代表近代汉语语音的北音韵书,以及古文字学和古音学出现在这一时期。而清代到五四运动前,则是中国传统语言学最辉煌的时期,古音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都得到了全面发展。
中国历史悠久,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很多新事物、新观点、新概念,以及新词语,尤其在社会剧烈变化的时候,新词语更会大量涌现。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古人使用的许多词语,今天已不再使用。在语音方面,不少汉字的读音与古时已全然不同。四川的扬雄、李白、苏轼如果来到今天,也听不懂现在的四川方言。有人说用粤方言朗读古诗词会更有意境,这是因为粤方言比其他方言保留了更多古音,但今天的粤方言并非古代汉语的翻版。
屈折语|东西问丨李恕豪:为什么中国语言学的历史不能强行纳入“欧美模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