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像是人类在宇宙中的摇篮 , 但是我们不会永远在摇篮里 。 ”12月9日 , 神舟十三号乘组成功进行了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 。 二度担任太空教员的航天员王亚平在演示“泡腾片实验”时 , 这句充满哲理意味的话赢得地面学生满堂喝彩 。
太空环境具有许多地面不具备的特殊条件 , 很多地面上难以实施的科学实验 , 只能在太空环境中完成 。 一些科学现象虽然能够在地面进行理论推想 , 但还是需要在太空环境中完成实际验证 。
【地面|期待“天宫课堂”成为常设课程 | 新京报快评】当然 , 王亚平等人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开讲的“太空课堂” , 并非立足于科研前沿的突破性研究 。 太空细胞、太空转身、浮力消失、水膜张力、水球光学、水中泡腾片等六项实验的原理与结果 , 对科学家而言并不稀奇 。 开展“太空课堂”活动 , 其意义更在于科学教育和公共科学素养普及 。
比如 , 太空环境中的失重现象 , 是中小学生自然科学课程的常识性概念 。 但是 , 在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航天员进入太空之前 , 学生了解失重的原理和表现 , 只能通过课本上的文字阐述和少数其他国家航天任务留下的图片 , 形式较为枯燥 , 教学效果当然会打折扣 。
文章图片
▲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项目 。 图/中国的航天微信公众号
中国航天员在太空进行失重实验 , 并向地球同步直播 , 无疑更直观、形象地向学生传授了相关科学知识 。 观看“太空课堂”的学生、网友纷纷表示 , 虽然自己暂时还不能进入太空 , 也能或多或少产生身临其境、眼见为实的感觉 。 理论的说服力增强了 , 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随之加深 。
从人类航天发展史看 , 科学教育历来是航天任务的重要职能之一 。 通信技术的进步 , 让太空与地面之间的实时视频传输成为可能 。 2007年8月 , 美国女宇航员芭芭拉·摩根乘坐“奋进号”航天飞机进入国际空间站 , 完成了人类第一次太空授课 。
如今 , 随着中国天宫空间站的建设 , 中国航天员也有条件长期在轨驻留 。 换句话说 , 我们成了太空的常客 , “天宫课堂”也就可以成为常设课堂 , 经常向网友敞开知识的大门 。
一场成功的太空授课 , 不仅是3位宇航员的辛勤付出 , 其背后也有无数航天人和技术研发人员的耕耘与创新 。 相比8年前神舟十号的第一次太空授课 , 人们不难发现如今的空间站课堂画面更清晰流畅了 , 航天员上课“不延迟、不卡顿” , 这正是天链中继卫星信号传输的结果 。
可以期待的是 , 在中国空间站上 , 未来还将有更多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太空课程推出 , 授课时间更充足 , 航天员有更多机会与学生开展互动交流 , 解答孩子们提出的疑问 。 这种“有问有答”的教学情境 , 不仅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 也更符合教学规律 。
推荐阅读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地面|全程回顾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任务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四平|智慧城市“奥斯卡”揭晓!祝贺柯桥客户荣获2021世界智慧城市治理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