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 , 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 ,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为全球竞争增添了更大的不确定性 。 我国当前已进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 , 迫切需要科技创新为其提供新发展动能 。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重镇、文化传承的高地 。 科技创新能力是现代大学的硬实力 。 大学要努力担负起推动科技创新的历史责任 , 以高质量的创新成果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
清华大学始终将大国创新责任扛在肩上 , 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科技报国是清华百年来的优良科研传统 , 在共和国发展历史上的每一个关键时期 , 都有清华人自强不息的奋斗身影 。
1956年清华召开了第一次科学讨论会 , 迄今已召开十八次 。 每次会议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组织广泛讨论、凝聚发展共识、作出重点部署、协调校内外力量有组织推进 , 涌现出一批典型成功案例 。
如上世纪50年代末 , 清华决定发展原子能学科设立核研院 , 60年来持续推动学科“大交叉” , 承接能够实现技术集成和工程化突破的“大项目” , 组建能够打好技术攻坚战的“大团队” , 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科研组织模式 , 为实现重大战略性高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保证 。 到今年建院60年 , 核研院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 , 为我国“两弹一艇”和核能核科技创新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 培养了一批核能军工高端重要人才 , 也有力地支撑了清华大学的“双一流”建设 。
不忘来路 , 从历史成功经验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 瞄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继续奋进 。 2020年3月13日 , 清华大学启动了5年一次的第十八次科研工作讨论会 。 本次讨论会正值清华大学综合改革、“双一流”建设周期、“三个九年 , 分三步走”战略等一系列重要改革发展任务的收官之年 , 讨论会以“创新科研模式 ,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体系”为主题 , 在总结清华科研工作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 面向清华未来“三个十年、两个阶段”发展目标 , 坚持问题驱动 , 瞄准世界顶尖找差距 , 深入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研讨继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举措 。 讨论会历时近7个月 。
专题调研组通过对全校各单位、师生反映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 , 形成了8个专题共约80万字的调研报告 , 梳理出7个方面20个突出问题 , 主要包括学术共同体的自律性不够强 , 治学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科研伦理审查监督制度不够健全;开放坦诚的学术讨论和学术批评空间不够;学科调整的原则、标准和程序不够清晰 , 学科建设的资源配置模式不够完善等等 。
【科研|担负起推动科技创新的历史责任】20个突出问题 , 与过去5年已经改革克服的问题相比涉及的层面更深、面对的困难更大 。 如学术诚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改革重组等 , 均需要国家层面的改革协同推进与资源支持 。 但从国家未来发展需求考虑 , 全体师生一致认为当下及未来更需勇气攻克“卡脖子”、敢于挑战科学研究的真问题 。
以完善学术评价制度为例 , 截至今年6月底 , 清华各院系和学位委员会克服疫情带来的种种困难 , 按时完成了教师评聘和研究生学位评定的学术标准修订工作 , 在全国高校率先完成“破五唯”评价制度改革工作 。 学术评价标准体现了学术共同体的价值观和学术文化品位 ,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以一流的学术品位和一流的学术标准为支撑 。 由全体师生组成的学术共同体不仅要对一流的学术文化品位是什么、一流的学术标准是什么有共同的认知 , 而且要能在学术活动中自觉坚持一流标准 , 形成一种文化习惯和自觉 。
涉及的体制机制问题层次越深 , 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越高 , 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越强 , 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也越重 。 清华大学将以讨论会梳理的突出问题和形成的基本共识为基础 , 固化研讨会成果 , 从建设科研创新体系出发 , 系统、整体设计下一步改革方案 , 强化改革协同 , 提升治理能力 , 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 。
研究制定清华指导未来科研工作的纲领文件 , 发布“2030科研创新行动计划” , 结合清华事业发展规划扎实推进落实 。 清华未来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将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 突出一个抓手即创新科研组织模式 , 建设两个体系即一流大学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治理体系 , 抓实三个重点即实现“从0到1”基础研究更多突破、强化有组织科研加快“卡脖子”问题攻关和构建重大成果转化平台长远发展机制 , 激发师生、研究团队、教学研究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动力与活力 , 主动担当国家重点实验室改革重组试点重任 , 创造敢于持续挑战重大关键问题的开放创新环境和科研生态 , 科教融合培养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 , 建成若干个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科研机构和团队 , 在国家发展战略必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问题 , 产出若干项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原创科研成果 , 更多优势学科进入国际一流行列 。
自强是清华人的精神底色 , 创新精神是自强精神在新时代的最好体现 。 明年清华大学将迎来建校110周年校庆 , 以“自强成就卓越 , 创新塑造未来”为校庆主题 , 就是坚信创新将塑造人类社会的未来 , 也将提升大学的办学高度 。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30日第5版
作者:尤政
推荐阅读
- |彰显交通特色 突出担当作为——南安市交通运输局“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见行见效
- 团队|深信院41项科研项目亮相高交会 11个项目获优秀产品奖
- 科研机构|人工智能点燃哈尔滨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 产品|产品科研和品牌输出为基准点,雷炎科技建造品牌服务终端能力
- 最新消息|别无选择?担心人手短缺,加拿大一省允许新冠阳性员工继续上班
- 柑橘|科研长路上青年们的心声诉求有哪些
- 电子商务|相互宝将于1月28日关停:关停前三次分摊全部由平台承担
- Science|达摩院2022十大科技趋势发布:人工智能将催生科研新范式
- 人物|调查:即便是CEO也在担心因行业的混乱而丢掉工作
- 新药|朱兆云院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对病人最直接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