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奋斗的青春最美——记神舟十三号任务0号指挥员吴华

“5、4、3、2、1 , 点火 。 ”10月16日0时23分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高级工程师吴华作为全发射区的“施令官” , 发出的口令声响彻各个任务大厅 。
作为0号指挥员 , 吴华不慌不忙 , 冷静指挥 。 而沉着镇定的背后 , 蕴藏着他22年的任务经验和充足准备 。
走进吴华的办公室 , 书架上关于载人航天系列教材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书有20余册 , 书中他还作了不少特殊标记 。 10本厚厚的读书笔记 , 记录了他半年来挑灯夜读的心得体会 。
爱读书是吴华从工作之初就养成的习惯 。 1999年 , 梦想成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吴华从哈尔滨工程大学毕业 , 放弃在离家不远的西安某单位工作的机会 , 来到千里之遥的戈壁大漠 , 在点号一待就是19年 。
不同于东风航天城主生活区 , 点号冷清寂寞 。 看着点号周围顽强生长的骆驼刺、梭梭草 , 吴华决心把自己无尽的期望、火热的激情深深扎进这片戈壁 。 入职当年11月 , 他参与了神舟一号飞船发射 , “第一次看到测发大厅 , 感觉很有科技感、很神圣 。 听到回荡在调度广播里指挥员一声声慷慨激昂的口令 , 我向往着自己哪一天也能成为一名测发指挥员” 。
梦想一旦萌芽就会茁壮成长 。 面对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遥外测岗位 , 吴华不气馁、不畏难 , 沉下心来 , 把业余时间都用在自我学习充电上 。
“靠实力说话 , 靠本事立身 。 ”这是吴华的工作信条 , 也是他的自我要求 。 2001年底一次任务中 , GPS单机匹配性出现问题 , 吴华提出替代法排故方案 , 只花了不到两个小时 , 就顺利排除了故障 。
在2002年以前 , 遥测数据判读都是用纸质版数字列表或热敏纸带 , 短则十几页、三五米 , 长则数十页、十多米 , 判读起来不方便、效率低 , 而且一不留神就容易误判漏判错判 。 吴华提出运用计算机软件和软件组件插件模式 , 实现不同类别、不同型号遥测数据分组并行快速处理和图形可视化判读的方法 , 不仅提高了数据判读的效率和准确性 , 还提供了运用软件解决工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
凡是接手的工作 , 他都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 为了实现“以我为主”数据处理与自动判读 , 他自己先学一步 , 学明白了之后手把手帮带团队成员 。 短短一年多 , 他带领团队构建了遥测数据判读平台和自动判读系统 , 大幅提升了多流多源遥测数据判读效率 。
“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 , 哪怕再微不足道 。 只有先做得让自己安心 , 才能让组织放心 。 ”吴华说 。
从助理工程师到专业组组长 , 从技术室主任到任务团队负责人 , 每一次跨岗位、跨专业、跨领域的跳转对吴华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 但不管困难再大 , 他始终有一个信念: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 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