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跃军说 , 通过人多能干细胞技术可以在体外获得特定类型的神经细胞(干细胞药物) , 这些细胞药物移植到病人脑内后可以替代脑内丢失的神经细胞的功能 , 从而实现受损大脑的修复和功能重塑 , 达到治疗目的 。 除神经系统疾病以外 , 人多能干细胞技术也在其它疾病的治疗中展示出了巨大潜能 , 包括肿瘤、心衰、糖尿病、血液疾病等 。
在iPSCs诱导神经细胞治疗取得突破
细胞治疗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免疫排斥反应 , 这为细胞治疗带来阻碍 , 科学家在进行技术攻关的时候 , 也非常注重如何克服免疫排斥进而更好地进行细胞移植治疗 。
陈跃军告诉采访人员 , 降低免疫排斥反应可以采用自体治疗方式 , 取病人五毫升全血 , 通过特定技术将其诱导成多能干细胞 -iPSCs , 之后再把iPSCs通过特定技术分化成目的细胞 , 例如多巴胺能神经细胞 , 然后移植到病人体内 。 “这样就完成一个自体移植和治疗的范式 , 这种情况下 , 病人不需要服用免疫抑制剂 , 也不会产生明显的免疫排斥现象 。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使用其他人的iPSCs分化而来的细胞对病患进行治疗 , 病人使用这种异体治疗方法需要服用免疫制剂以降低免疫排斥反应 。跃赛生物目前正在自体治疗方式上进行科研攻关 。 昆仑资本董事总经理朱贺表示 , 相信跃赛生物能够通过高效的技术转化 , 在iPSCs诱导的神经细胞治疗等领域实现‘first in class’的突破 , 为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希望 。
目前 , 跃赛生物已完成天使轮6000万元的融资 , 投前估值大约为2亿元人民币 。 陈跃军告诉采访人员 , 他希望资本可以持续介入细胞治疗领域 , 对相关科研企业及其研发人员和团队进行资助 。 从国家目前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支持力度来看 , 未来细胞治疗将在生物科学领域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
陈跃军说 , 我国从2012年开始实施干细胞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十二五”专项规划) , 提前布局干细胞技术的研究和转化 , 至今已持续了十一年 , 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干细胞研究的发展 。 在可预见的十至二十年之内 , 干细胞药物将成为继小分子药物和大分子药物后的新一代药物制剂 , 成为传统治疗方法的重要补充 。
期望国内产业链布局进一步完善
国内外尖端技术的培育和成长离不开产业要素的集聚 。 产业链的完善程度深度影响着技术迭代和产品创新的速度 。 陈跃军坦言 , 相比国外 , 中国在细胞治疗和药物研发的相关产业链资源的配套和聚集方面仍需迎头赶上 。
“美国有非常完善的产业链 , 很多企业只专注做一件事情 , 比如制备iPSCs、研发后期分化形成特定细胞的药物、以及优化制备工艺等 , 专业细分度非常高 。 反观国内 , 并没有很多专业细分落实在供应端 , 存量企业中的一些产品往往不能够达到我们的标准 。 ”陈跃军坦言 , 此类情况似乎在业内非常普遍 。
推荐阅读
- 风湿|钟南山邀张桂梅赴广州治疗
- 向张桂|钟南山邀张桂梅赴广州治疗
- 钟南山|钟南山邀张桂梅赴广州治疗
- 苹果|小米迎来扛鼎之作,剑指iPhone
- 广州|钟南山诚邀张桂梅赴广州治疗
- 来源|钟南山诚邀张桂梅赴广州治疗
- 向张桂|钟南山诚邀张桂梅赴广州治疗
- 再生|干细胞原位再生晶状体有望治疗先天性白内障
- 实验鼠|一种白血病有望通过饮食调节治疗
- 口服药物|美国药管局批准紧急使用首款治疗新冠口服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