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起来的脱口秀,终归只是一个“娱乐消费产品”

朱昌俊文
《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结束近一个月了,相关话题,媒体的关注还在继续。在热点飞速变换的今天,这或是显示中国脱口秀的时代真正到来的一个重要迹象。事实上,从过去一两年脱口秀界所贡献的微博热搜数量,也能够明显感受到,原本“小众口味”的脱口秀,正在破圈进入大众视野。

火起来的脱口秀,终归只是一个“娱乐消费产品”

文章插图

脱口秀在国外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两三百年前,但在中国的确还显得稚嫩,即便将之前周立波的海派清口、黄西的个人脱口秀算在内,也就十多年的历史。而眼下被多数年轻人所关注的脱口秀表演,其真正发迹也就是近两三年的事。是的,作为一个正式的行当,脱口秀在中国还显得太“年轻”了,以至于,被称为脱口秀界带头大哥的李诞在其个人脱口秀工作手册中,开篇就不得不向他的同事强调——首先,这是一份工作。
虽然刚起步,但这几年中国脱口秀确实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展起来。据笑果文化统计,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全国脱口秀演出票房已高达1.2亿元;大麦网发布的《2021“五一”档演出观察》显示,脱口秀演出票房较2019年翻了三倍,观演人次翻了六倍。此外,2019年以来,全国各地开始涌现出大大小小的脱口秀俱乐部,并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逐渐向二三线城市蔓延。另一个最直观表现是,如今脱口秀线下表演的门票价格,最高的已逼近顶级艺人的演唱会门票。

火起来的脱口秀,终归只是一个“娱乐消费产品”

文章插图

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首先,还是得益于网络综艺化的推动。千万别小瞧综艺节目的力量,德云社以及更早的东北二人传,它们能够火起来,都与综艺节目密不可分。因为综艺的包装,加上线上平台的流量加持,很容易帮助它们破圈。近几年,从最早的《今晚80后脱口秀》到《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一系列脱口秀网综节目是让脱口秀从最初的线下开放麦走向大众舞台的最重要变量之一。这和目前已经举办过两季的《乐队的夏天》,成功让一些“地下”乐队进入主流舆论视线,其实是一样的事。
不过,综艺节目只是提供了平台和流量的加持,脱口秀能火,最关键的还是在于这种表演确实契合了当代年轻人的休闲娱乐消费需求。如从形式上看,多数脱口秀都是5到10分钟的表演时长,且笑点密集,与今天年轻人“短平快”的娱乐消费习惯很对路;从内容上看,它的笑点素材,多来自现实生活。诸如职场话题、996、住房问题、恋爱、婚姻、性别话题等,都极容易引发社会共鸣。并且,笑点多是以自嘲、自黑的方式出现,天然降低了观众的接受度。而在当前普遍化的社会压力和焦虑之下,以“逗人笑”为宗旨的脱口秀,也精准契合了社会的解压需求。

火起来的脱口秀,终归只是一个“娱乐消费产品”

文章插图

从喜剧模式上看,它的开放性、“接地气”,也是助其收获观众的重要砝码。虽然说中国过去的喜剧模式,像二人传、相声等也都自带草根底色。但是,它们都有着严格的师承关系,一个“徒弟”从入门到走上舞台,背后的“时间成本”非常高,这就决定了只能是极少数人的选择。但脱口秀完全打破了“师承制”,这不仅表现在没有专门演出经历的“小白”表演者也可能通过开放麦走红,更体现在,表演者的个人风格更多元、更自我。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二人传、相声等之前都被归纳到传统曲艺之列,它的从业者素养更多讲究的是后天的技艺打磨。但是,从目前活跃的脱口秀演员来看,他们中有不少海归,有程序员,有大学老师等等,这既表明它的开放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员构成变得更现代,更容易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未来,脱口秀这个行业足够成熟之后,它的“内卷”可能也会加剧,但从现在来看,它所展示出的开放性、现代性的一面,的确是有别于过去的喜剧形式。

火起来的脱口秀,终归只是一个“娱乐消费产品”

文章插图

当然,也有人认为,现如今流行的脱口秀表演,只能称之为“中国式脱口秀”,因为它似乎偏离了国外脱口秀“百无禁忌”,主要以时评为特点的内核。这个或许是事实。但也得看到,一种喜剧模式的诞生并成功发展壮大,一定首先是“本土化”的。这里面包括一个社会对于言论尺度的包容程度,像如今性别对立在我们这里就显得特别突出,以及对笑点的把握等。像很多的段子、梗,放到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它所获得的效果可能完全不一样。因此,没必要拿国外脱口秀“原旨主义”来评判当前中国的脱口秀表演。毕竟,脱口秀之于多数人而言,它的休闲娱乐消费功能仍是第一位的,只要能够让人“发笑”、解压,能够引发共鸣,乃至更高级一点,可以激发一些思考,就应该可以说完成了它的主要使命,我们将它当成一个娱乐消费产品就好。其实,严格说来,当前中国式脱口秀中的态度、价值观也是比较鲜明的,只不过更多是以一种调侃的隐秘的方式体现出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