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宋朝 看看包拯到底是怎样炼成的!
包拯,字希仁,合肥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被后人呼为“包青天” 。《宋史·包拯传》区区不过千言,与百姓心中的“青天大老爷”的知名度不成正比 。是野史和民间传说共同成就了包拯的盛名 。
在正史里,主要评价了包拯的以下三点:一是他的孝心 。包拯北宋天圣五年(1027)中进士,中进士后,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去为官,直到双亲相继去世,守孝完毕,方在亲友的劝说下为官,期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以孝闻于乡里 。
二是他的清廉 。曾任监察御史里行和监察御史,为惩治贪官,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认为清廉是人们的表率,而天赃则是“民贼” 。包拯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震动朝野 。《宋史》有“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的评价,可见其为人清廉,非常人能比 。
三是他的执法严明,铁面无私 。他的这些品质集中体现在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包拯任开封府府尹之后 。其实包拯在开封府前后只任职了一年多,在民间传说的老百姓心中,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浓缩的才是包拯的人生精华 。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 。儿童妇孺们都知道包拯之名,亲切称呼他为“包特制” 。
宋嘉佑六年(1061),包拯官至枢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 。”
在民间传说里,包拯的形象得到拔高 。《铡美案》和《狸猫换太子》集中概括了包拯为民请命、善于断案的光辉形象 。在今天开封的包公祠内,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在北宋开封当过府尹的所有人的名字 。如今石碑上面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凹陷的坑,深坑中有模糊的“包拯”两个字 。不知有多少后人在自己崇拜的名字上深情地抚摩了一下,这个凹陷的坑,让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清廉和刚正可以有如此强大的渗透力 。
遗憾的是传说毕竟都是传说,上述两则传说,经考证都是与子虚乌有的 。陈世美的原型陈熟美是清顺治时期的清官,因为没有满足昔日同窗的求官愿望,被同窗好友在戏里给“陷害”了一下,穿越时光隧道跑到北宋死在了老包铡下 。仁宗认母时,包拯尚是一介布衣,中了进士后又一直呆在安徽老家伺养双亲,怎有机会帮助仁宗寻找生母呢?
只是,传说就是这样富有生命力 。陈世美至今仍是负心人的代名词,狸猫换太子仍然还是豫剧的经典剧目 。而包拯,更是借助了传说的力量,才得以根植在老百姓心中,成为永远的清官楷模 。
人们为什么对传说中的清官这样恋恋不舍?那也许是因为现实中的官场让他们太失望了,以至于只能把眼睛瞄向传说,向着理想化的那个“青天”,悄悄地满足一下自己对清官的奢望 。
为什么清廉和公正会成为奢望?关于包拯的经典剧目流传的越广越久,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对现实的巨大讽刺 。
【穿越回宋朝 看看包拯到底是怎样炼成的!】关于包拯,很多传说是假的 。但他传世的惟一一首诗和他的家训是真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能被历代老百姓交口称赞,也决不是偶然的 。这首《书端州郡斋壁》全诗如下: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包拯为子孙立的家训是这样的: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这诗,有力度吧;这家训,够“毒”吧!
推荐阅读
- 宋朝士兵与小米有何仇怨 宁饿死也不吃?
- 八十回后究竟是谁挑唆支持贾琏休了王熙凤的?
- 宋朝哪个地方最容易发生爱情?
- 日本古代历史上著名奇闻“天皇造反”是怎么回事
- 宋朝被内部集团出卖的?何人出卖了大宋朝廷
- 宋朝女子服饰介绍 从服饰来看宋代女子并不保守
- 古代姓氏分贵贱 哪些姓回答时不能自称“免贵”
- 宋朝房价太高 宋朝官员买不起房多租房住
- 关于宋朝包拯的传说有哪些是真的?
- 太监回忆末代皇后婉容私密事 经常裸体自我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