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郄穴的神奇作用与功效

【别名】少阴郄(《外台秘要》)
【出处】《针灸甲乙经》:在掌后动脉中,去腕五分.
【归经】手少阴心经.
【定位】前臂内侧,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释名】阴,指手少阴经;郄,有孔窍、空隙的意思,是气血聚会的空隙.本穴为手少阴经之郄穴,故名.
【类属】手少阴之郄穴.
【穴性】宽胸理气、宁心镇痛、止血止汗.
【主治】
1.心血管系统病症胸痛,胸闷,心悸胸痹,心律失常,心绞痛.
2.口腔咽喉病症喉痹,咽喉肿痛,失音,失语.
3.泌尿生殖系统病症月经不调,经量过多,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4.消化系统病症胃脘疼痛,胃胀,呃逆,吞酸.
5.头面五官病症头痛目眩,鼻衄.
6.其他病症骨蒸盗汗,自汗,吐血.
【配伍】配心俞、膻中治心绞痛;配内关治心悸;配印堂、太冲治头痛目眩;配后溪治盗汗;配迎香治鼻衄;配大椎、曲池退虚热;配中脘治胃痛、胃胀;配三阴交、关元治月经不调;配太冲、子宫治痛经配照海、少商治咽喉肿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用粗针深刺有可能伤及深部血管神经,引起局部肿痛;可灸.
【古代应用】
《针灸甲乙经》:凄凄寒嗽、吐血、逆气、惊、心痛,手阴郄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失喑不能言,洒淅振寒,厥逆心痛,霍乱胸中满,血,惊恐.
【阴郄穴的神奇作用与功效】《百证赋》:寒栗恶寒,二间疏通阴郄暗.阴郄、后溪治盗汗之多出.
《针灸大成》:主鼻衄,吐血.
【临床报道神奇作用与功效】
1.癫证《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年第6期报道:针刺阴郄、身柱穴治疗癫证(抑郁型).16岁女青年,生性内向,平日郁郁寡欢,不爱言谈.近3个月来,心情倍加抑郁,继而出现独自面壁低语,悲喜哭笑无常,且多疑善惊,饮食不思,入夜难寐.曾经西药治疗,疗效不显,且逐渐加重.由家属陪同来院针灸治疗.
症见:面白无华,表情淡漠,目呆少神,坐避众人,自言自语,语无伦次,舌质偏淡、苔白腻,脉弦细.此乃情怀不舒、肝气失畅、脾气不运,津液凝滞为痰,痰浊上扰神明所致.诊为癫证(抑郁型).治取阴郄穴(双)、身柱,针刺得气后留针1小时.每日1次,12次为1疗程.结果:经治1疗程,诸恙若失,神态如常.追访10载,病未再发.
2.汗证
(1)多汗:《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年第6期报道: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多汗症45例.针刺取穴:阴郄、后溪、合谷;配复溜、肺俞等,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中药:营卫不调者以桂枝汤加味(桂枝、白芍、炙甘草、大枣、生姜、桑叶),里热亢盛者常用药如大黄、芒硝、栀子,湿困三焦型以人参健脾丸加桑叶、藿香、薏苡仁、半夏、苍术等,水湿内蕴型以蠲饮六神汤加味,瘀血内阻型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与此同时,还选35例服用中药玉屏风散作对照(黄芪180g白术、防风各60g,研末),每次6~9g,开水送服,每日2次.均治疗10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针药组治愈31例(68.89%)显效9例(20%),好转4例(8.89%),无效1例(2.22%),有效率97.78%;对照组治愈16例(45.71%),显效8例(22.86),好转6例(17.14%),无效5例(14.29),有效率85.71%.经统计学处理,针药组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无效率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2)盗汗:《中国针灸》1994年增刊报道:针刺阴郄、太溪为主治疗阴虚火旺盗汗证.一男性青年5个月来夜入睡后大汗淋漓,且伴有失眠、梦遗、口干作渴、腰膝酸软无力等证候.曾服中药10剂,疗效欠佳,要求针灸治疗.察其形体消瘦,舌红少津,切其脉细数.胸透检查:心肺正常.诊为"阴虚火旺盗汗证".治拟滋阴降火、益气养心、安神敛汗,针刺阴郄、神门、太溪、足三里,均用补法,少府、鱼际用泻法,留针15分钟.经针刺治疗1次,症状明显减轻;针5次后盗汗止,睡眠正常,已无梦遗发生.《天津中医》198年8月第4期报道:长时间温和灸临证举隅.汪某,男,46岁.患盗汗3月余,时轻时重,人寐后周身汗出如洗,神疲乏力,时有心悸,舌淡脉细.诊为盗汗.经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周楣声老医生灸其双侧阴郄穴,约至50分钟后,温热感可沿手少阴心经直达心区,待其灸感减弱后停灸.当夜汗减大半,隔日未灸,汗又再出后又继续施灸,实证用泻法,盗汗控制.
3.高血压《中国医药学报》1996年第6期报道:针刺治疗高血压30例.针前先测量血压,取阴郄穴,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起针后即刻测量血压、心率;同时选31名患者予心痛定20mg含服或吞下作对照,含满20分钟后即测量血压及心率.结果:针刺组显效12例(40%),好转13例(43.3%),无效5例(16.7%),有效率83.3%;对照组显效10例(32.3%),好转15例(48.4%),无效6例(19.4%),有效率80.7%针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压、心率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即时降压的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4.咽炎《吉林中医药》2001年第4期报道:针刺治疗慢性咽炎56例.取阴郄、天突、廉泉,阴虚加照海,实热加合谷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结果:痊愈41例,显效12例,好转3例,全部有效.
【现代研究】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报道:针刺阴郄、郄门、内关穴对家兔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的疗效观察.应用静脉注射脑垂体后叶素造成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亦称实验性心绞痛),然后分别针刺阴郄、郄门、内关穴对照观察其疗效.
结果表明:3穴对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即实验性心绞痛均有显著疗效,且无副作用出现.也从另一方面说明针灸传统理论认为郄穴善治相关脏腑经络的急性病证一说是符合实际的,值得进一步研究.
《中国中医急症》2001年第5期报道:针刺阴郄穴即刻降压临床观察.选用针刺阴郄穴(1组)与口含开搏通(2组)、心痛定(3组)进行对照,观察即刻降压疗效.选择符合《1999WHO/ISH高血压处理指南》中2、3级高血压诊断标准的病例共91例.第1组取双侧阴郄穴,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起针后即刻测量其血压、心率;第2组给予开搏通12.5mg,研碎后舌下含服,20分钟后测其血压、心率;第3组给予心痛定20mg,研碎后舌下含服,20分钟后测其血压、心率.结果:3个组均有即刻降压作用,其中第1组和第3组治疗显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2组(均在80%以上),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3组在治疗后心率较治疗前增加(P<0.05),而第1组和第2组则无此不良反应(P>0.05).表明针刺阴郄穴不仅降压效果确切,而且无不良反应,且费用低廉,不失为急诊降压的最佳选择.结果还显示:针刺阴郄穴对兼有标实者降压效果优于单纯虚证者,提示中医证候分类对于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因此,中医气血亏虚证的高血压患者急诊降压时可予心痛定或开搏通含服;其中自身心率较快者可予开搏通含服.
针刺阴郄,可使部分癫痫大发作病人的脑电图趋向规则化.
阴郄穴有调整膀胱张力作用,当膀胱处于紧张时,可使膀胱张力下降;膀胱松弛时,可使张力上升(杨甲三,《针灸腧穴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