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连52亿公里之外的小行星都登陆了,真的比咱登月的难度更大?( 二 )


MASCOT取样的方式也是采取弹子弹射法 , 利用装置将弹子弹发射出去 , 撞击小行星表面 , 扬起碎片和粉尘 , 利用张开的采集喇叭装起来 , 这种采集方式是非常被动的 , 采集到的样本重量也很轻 。 2019年11月13日隼鸟2号开启返航 , 于第二年的12月6日成功返回了地球 。
小行星探测为什么人类不仅要去探索大质量的星球 , 还要探索这种表面被太阳炙烤得像煤炭一样的小行星呢?接下来就一起来看看 , 人们到底为什么要探索小行星 , 在探索过程中遭遇了什么困难 , 而探索小行星和探索月球、火星这种大质量的天体又有何不同呢?
别看这些小行星体积小 , 但是其中可是藏着许多秘密 。 人类之所以要探测小行星 , 是因为这些小行星几乎是和太阳一起诞生的 , 它们也许可以解开太阳起源和演化的秘密 。 大家一定会想 , 我们不都知道太阳怎么来的了吗?不就是源于“宇宙大爆炸”?
不可否认 , 宇宙大爆炸起源观点是现在的主流 , 但是它还是没有被完全证实 , 所以这些“小行星活化石”就是人类发现秘密的关键 。
小行星的探测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 , 那时的美国已经宣布停止实施阿波罗计划 , 将探索重心转移到了宇宙更深处 。 截止目前 , 全球共探测小行星15次 , 但是仅仅成功实施6次 。 其中以美国为首 , 开始探测最早 , 技术也最成熟 , 日本的隼鸟2号发射项目 , 就有NASA的诸多技术支持 。
【日本连52亿公里之外的小行星都登陆了,真的比咱登月的难度更大?】小行星的探测一是为了寻找太阳和太阳系的秘密 , 二是保护地球的安全 。 我们都是到白垩纪晚期时发生的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 , 消灭了恐龙 , 而那次灭绝事件的原因被推断为小行星撞击 。 很难说 , 在未来地球不会再次遭到小行星的撞击 , 因此我们要在灾难来临之前研究小行星的运行规律并且对这些距离地球较近的小行星进行检测 , 提前预警、解除撞击灾难 。
小行星探测与探测大质量天体的不同在于 , 它们的自身质量小 , 引力就小 , 不会自行捕捉探测器 , 并且前文中提到隼鸟2号不利用轮子前进 , 就是因为在引力极小的情况下 , 轮子根本无法抓地 , 而且相比地月距离 , 这些小行星都很远 , 因此探测器还能克服长途旅行当中能源短缺的现状 。 所以行星借力技术和先进推进、精准着陆技术最为重要 。
从着陆来说 , 由于引力小 , 没有大气 , 探测器在着陆时要有自主导航的功能 , 比如隼鸟1号登陆时 , 就是在着陆之前先放下一个导航的路标 , 探测器跟着路标底下的闪光弹前进 。 探测器在碰到石头等障碍物时会弹起 , 所以这种路标非常软 , 阻力比较小 。
小行星的探测之路还是比较坎坷的 , 有许多困难暂时未得到解决 , 日本的隼鸟1号和2号在旅程当中都发生了大大小小的故障 , 所幸还是全都顺利解决了 , 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 , 小行星探测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
对比登月探测?前文提到 , 由于隼鸟2号和嫦娥5号返回的时间非常接近 , 再者因为中日两国之间的历史背景 , 不少媒体借此大做文章 , 许多夹带私货的文章直接说日本此次小行星探测碾压嫦娥五号登月 , 这种具有明显政治偏导性的文章和报道影响了许多民众对于事件本身的认知 。 因此 , 客观地分析二者还是很重要的 。
从登陆难度上来说 , 小行星探测和月球探测并无可比性 ,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前文中提到了由于小行星的质量小、引力小 , 所以它的探测要求与月球探测要求有着天壤之别 , 而且需要指出的是 , 日本的“隼鸟2号”项目实际上是由多国合作完成的 。 前文中也提到了除了有美国的NASA、德国航天局和法国航天局的技术支持以外 , 中国的东北大学也参与了研究 。
因此 , 隼鸟2号从本质而言 , 并不是日本独立完成的 , 虽然日本政府最初坚持自主研发 , 但是最终还是将隼鸟2号变成了国际合作项目 , 与之对比嫦娥系列登月工程则完全是由我国独立完成的 。
不可否认的是日本在小行星探测的起步比我国早 , 取得的成果也比我国多 。 但是追究其根本原因是中日的深空探索策略不同 , 因为日本一开始的深空探测活动就是以小行星为主的 。 我国则是以登月为首要目标 , 在完成登月之后制定后续的计划 。 2016年时在嫦娥计划获得了阶段性胜利之后 , 我国也发表了未来探测小行星的相关计划 。
而且现在也不同于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 , 要以自己国家的需求为主 , 日本在小行星探测方面追求技术创新 , 和日本制造的机器一样“小而精” 。 我国则是稳扎稳打 , 一步一个脚印 , 深空探索技术发展迅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