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 元宝村捧上“金元宝”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同心奔小康】
_原题为:依托资源优势 , 发展特色产业 , 实现从“光腚屯”到“亿元村”的巨变——
元宝村捧上“金元宝”
【中工网|元宝村捧上“金元宝”】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世光
“他叫赵玉林 , 外号赵光腚 。 他一年到头 , 顾上了吃 , 顾不上穿 , 一家三口都光着腚……”这是周立波的小说《暴风骤雨》中描写的情景 。 小说中被称为“光腚屯”的地方 , 原型就是今天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尚志市下辖的元宝村 。
如今 , 这里捧上了“金元宝” , 成了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 从“光腚屯”到“亿元村” , 巨变是怎么发生的?
春风吹到了元宝村
1980年 , 元宝村人均收入仅有42元 , 村集体负债27万元 , 是一个“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的“三靠屯” 。
“眼看别的地方日子好了 , 我们也不甘心 。 ”1983年 , 元宝村新当选的党支部书记张宝金意识到 , 上面的政策再好 , 如果不行动起来 , 好日子就不会来 。
年近八旬的张宝金回忆说 , 40多年前 ,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元宝村时 ,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 , 他带领干部群众立足农业生产 , 通过包产到户、科学种田、精耕细作 , 原本的劣质土地经过改造后长出了好庄稼 , 实现了粮食高产高效 。 1985年 , 全村人均年收入从42元跃升至500元 。
为了摆脱贫困 , 元宝村想到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 , “工农结合”发展村级企业 。 但钱从哪里来?失败了怎么办?张宝金带头拿出积攒多年的1.3万元 。 随后 , 村民们也纷纷加入 , 建起了村里第一个小木农具加工厂 。
为了推广一次性筷子 , 张宝金与厂长一起背着煎饼外出找市场 。 经过一番苦心经营 , 企业当年实现盈利2万元 。 村民们从中看到了党员张宝金的能力与情怀 。 在此后的发展中 , 党员带头冲锋 , 在群众中产生了一呼百应的效果 。
1996年 , 元宝村已成为原松花江地区第一个亿元村 , 还被评为黑龙江全省15个“红旗党支部”之一 。
突破创新发展产业
“我们搞农田‘旱改水’ , 是由党员带头开始的 。 ”说起当年村里的“旱改水” , 张宝金记忆犹新 。
升级农业发展 , 使得村民收入大幅度提升 。 “普通水稻一亩收入2000元左右 , 而稻花香水稻每亩收入能达到3000多元 。 ”元宝村村民、种粮大户郇金德坦言 , 凭借种“稻花香” , 他们一家搬进了小别墅 , 买了小汽车 , 过上了小康生活 。
元宝村能有今天的成绩 , 不仅体现在“升级”传统农业上 , 也与他们大胆突破、发展产业不无关系 。 综合分析自身资源优势 , 元宝村又涉足铅笔生产 。 经过几次产业升级 , 2012年 , 村里投资1.23亿元建设铅笔工业园区 ,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 , 吸纳了相关生产企业向园区集中 , 形成了产业集群优势 。 如今 , 元宝村的铅笔产量已占全国的20% , 铅笔板产量占60% , “中国铅笔之乡”的铅笔产业稳步向前 。
2014年 , 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已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 , 元宝村的铅笔产业受到巨大冲击 。 面对新问题 , 元宝村放弃过去追求产量的做法 , 探索高质量发展 。 2016年 , 元宝村与安徽蚌埠金雪莲笔业有限公司合作进行企业联营 , 创立哈尔滨金雪莲笔业有限公司 。 在改制的同时 , 学习先进的营销和管理经验 。 目前 , 企业有3条晨光铅笔生产线 , 每日产笔70万支 , 2020年总产值达到2000余万元 。
如今 , 仅铅笔生产一项 , 每年为元宝镇百余人提供就业机会 , 为元宝村村集体创造30余万元收益 。
依托资源走好小康路
近年来 , 元宝村大力推进新农村示范园区建设 , 建成了6000平方米的铅笔文化休闲广场和5万平方米的住宅新区 , 村内道路硬化率、住房砖瓦化率、自来水和有线电视入户率均达到100% , 80%村民住上了楼房和别墅 。
董丽萍是11年前从别的村子嫁到元宝村的 。 “我嫁过来的时候 , 娘家那边还是土路、砖瓦房 , 听说我嫁到元宝村了 , 大家都说我摸到‘元宝’了 。 ”在董丽萍看来 , 农忙时种地 , 农闲时到村办企业打工 , 不用背井离乡就能把老人孩子照顾好 , 就是最大的幸福 。
近年来 , 元宝村从发展红色旅游的角度出发 , 深挖土改文化 , 建起《暴风骤雨》纪念馆 , 叫响了“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品牌 。
“农村干部不能只盯着眼前 , 要做50年不落后的事 。 ”对于建设纪念馆一事 , 张宝金认为 , 正是这种宝贵的精神让元宝村有了今天的巨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