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为何工业革命会出现英国,而不是在亚洲?

_原题为 为何工业革命会出现英国 , 而不是在亚洲?
原作者 | [英]格里高利?克拉克
摘编 | 徐悦东
英国工业革命其实没有表面看来那么突然 。 在人口大增的同时 , 与美国等原料出产者的贸易前途也一片大好 , 使得英国在1800年前后略微上扬的经济增长率看来像是一夕之间的经济巨变 。 事实上 , 严格来说 , 1850年的英国并没有领先美国、荷兰等其他竞争对手太多 。
生产率的加速发展来自供给侧 。 有些激励机制已经存在好几代人的时间 , 但人们的反应截然不同 。 由于前工业英国拥有稳定的私有产权制度 , 那些激励便自然而然成为动力 。 人口的特征透过达尔文的物竞天择不断变迁 。 英国能成为先驱是因为它漫长、和平的历史至少可溯自公元1200 年甚至更早以前 。 中产阶级文化已透过生物机制传播到社会每一个角落 。
英国|为何工业革命会出现英国,而不是在亚洲?
文章图片

《告别施舍》 , [英]格里高利·克拉克著 , 洪世民译 ,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7月版
但以上观察结果仍引发几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条件不会让工业革命同时 , 甚至更早发生在日本、长江三角洲或孟加拉?欧洲有什么特别之处?发生工业革命的为什么是1760年人口只有600万的小小英国 , 而不是有3100万人生活于复杂市场经济的日本 , 或是2.7亿人的中国? 18世纪拥有百万人口的江户(今东京)可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呢 。
近年来 , 诸如彭慕兰(Pomeranz)的《大分流》(The Great Divergence)等名著让这个挑战更形艰巨 。 彭慕兰指出 , 中国人口密集的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多数方面都与1800年代的西北欧相似 , 如“商业化程度 , 商品、土地和劳动力的市场化程度 , 市场经济增长 , 以及家庭生育和劳动力配置方面发生的更适应经济增长的变化” 。 他进一步主张 , 这些市场发展及专业化的模式本身并非通往“工业化突破”的途径 。 两套经济结构仍稳稳困在“原始产业的死胡同” , 会有增长 , 但增长只能扩张人口 , 无法提升生活水准 。
彭慕兰因此坚称工业革命不是一个连续发展过程的延续(这是本书的观点) , 而是一个突然背离前工业时代停滞型平衡的意外 。 他认为欧洲发生这场意外的源头在于两个地理方面的偶发因素——煤和殖民地 。 对彭慕兰来说 , 阻止世界经济核心迅速增长的关键在生态方面 。 公元1800年前 , 所有社会都必须在固定面积的土地上 , 以可更新为原则生产资源——粮食、能源、原料 。 欧洲和亚洲的“先进有机技术”在1800年发展到其天然的极限 。 要大幅提升能源密集物资(如铁)的产出——也就是工业革命的特征——只有一种可能: 在体系外发现新的能源或原料来源 。
欧洲能跳出这一步 , 是因为人口重镇附近即有煤矿蕴藏 。 另外 , 它还有广大、空旷的美洲土地可供使用 , 以一整个大洲的粮食和原料暂时解除了生态限制 。 这些地理优势——而非创新潜能的差异——正是欧洲成、亚洲败的原因 。
英国|为何工业革命会出现英国,而不是在亚洲?
文章图片

彭慕兰认为中国和日本1800年时在土地、劳动力及资本市场方面与英国几无差异的说法完全正确 。 薛华(Carol Shiue)与凯勒(Wofgang Keller)最近针对1770至1794年的谷物市场进行研究 ,结果印证了欧洲谷物市场的整合度仅比中国略好 。 图 13.1 显示1770 至 1794 年英国及长江三角洲每年谷物价格与距离的关系 。 英国整合得较好 , 任两个地点的谷物价格较具关联性 , 代表谷物在英国当地市场流动得较自由 。 但差距十分有限 。 例如在相距 50 英里的两地 , 英国的价格关联性(最大为1)为0.88 , 中国则为0.77 。 在这两个市场 , 谷物都可以流通到相当远的地方交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