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双缝实验为什么恐怖


双缝实验作为世界十大经典物理实验之一,却令人产生恐惧,那到底双缝实验为什么恐怖呢?因为这个实验,很有可能否定这个世界,亦或者说,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幻象 , 而我们自己是否真实存在都不一定,也许你认为不可能,但是这个实验却能够证明这一点 。
一、双缝实验的原理电子双缝实验是一种演示光子或电子等等微观物体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实验 。微观物体可以同时通过两条路径或通过其中任意一条路径 , 从初始点抵达最终点,但是路径的程差导致微观物体物理行为的量子态发生相移 , 产生干涉现象 。
二、双缝实验恐怖的原因双缝实验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普通的物理实验,但是当你观察这个实验的过程,你就会明白双缝实验为什么恐怖了 。电子是以波的形式运动,由于存在干涉,穿过双缝后会出现一道道痕迹 , 但即使是一个个电子发射,却也同样会发生干涉现象 , 当科学家想要研究其原因的时候,却发现这种干涉现象又诡异消失了......
单光子双缝干涉实验表明,每次只发射一个光子,发射若干次后,投射面依旧会形成明暗交替的影像,也就是说光子自己与自己产生了干涉,产生了明暗交替的影像 。这一事情还没有解决,却发生一件更诡异的事情,当用仪器对双缝进行精确测量,确定光子从哪个缝通过的时候,干涉条纹就消失了 。
简单一点说就是,你不去测量,它就会与自身产生干涉 , 形成明暗交替的光斑,但如果你去测量,它就不会干涉,也不会形成明暗交替的光斑 。我们作为观察者,改变了原本要发生的一切 。这意味着什么?我们的一个动作,可以决定电子过去的动作,意味着我们没有看电子的时候,它是不存在的东西,当你看它的时候,它就在那里 。
科学家将其解释为:因为它居然认为世界是由意识决定的 。电子既是一种粒子,也是一种波 , 具有波粒二象性,在每一个特定的时刻,它只能是其中之一,但这取决于是否有人观察它 。没人观察它的时候 , 它就是波,有人观察它的时候,它就变成了粒子 。
用宏观的方式来表述,就是,你明天要去菜市场买菜,你明天去了,那里就是菜市场 , 你不去,那里就是个洗浴中心 。与我们所认为的世界完全不同 。你自以为了解身后的世界,但实际上,在一转身的一瞬间,你身后的世界才会变成你看到的世界,但是在你看到它的前一秒,并不是你看到的那样 。
电子双缝实验证明了这个世界是虚幻的,所有你看到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样子,但却是你生活的样子 , 世界每一秒都在变化,就在你转身的那一刻,想看你看到怎么样的世界,你就会看到怎么样的世界,因为只是幻象,至于这些幻象究竟是如何存在的,至今还是一个谜,双缝实验的奥秘,也至今无人能懂~~
恐怖的双缝干涉实验,为什么颠覆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双缝干涉实验所显示出来的结果是20世纪科学家集体遭遇的一次“灵异事件”,在这个简单的实验中微观世界的基本本质,叠加态、不确定性、观察者效应展现的淋漓尽致 。
而这三个现象有是如此的烧脑、违反直觉、毁人三观,所以我们常说双缝干涉实验的结果让人觉得后背发凉 , 有那么一点“恐怖”的感觉 。
我们人类作为一个宏观世界的一部分,在量子力学出现之前我们的科学认知都是建立在现实的确定性之上的,我们科学理论可以完美的解释和预测宇宙中的任何现象 。
例如,通过牛顿力学我们可以准确的预测一个事物未来的发展动向 , 前提是只要知道这个事物初始的状态,以及它未来所经历的相互作用 。
1846年,我们更是利用物理和数学预测的方式准确的发现了海王星的位置,可以说这是人类宏观世界科学的一次伟大胜利 。
毫不夸张的说 , 如果有一台超级强大的计算机 , 它可以根据已有的理论预测出宇宙中所有事物的未来,这就是现实世界的确定性,以及可预测性 。
这不仅仅是我们普通人心里的世界观,也是20世界大部分科学家的世界观 , 爱因斯坦也不例外 。但是这一切都被一场物理学的“灵异事件”打破了 。
是波还是粒子
微观世界的尺度非常小,都是些原子、电子之类的小玩意,这些东西不仅在生活中看不到,就连科学家也一直被挡在门外,我们真正了解原子、建立模型也就是上个世纪的事 。
但是有一个粒子经常在我们眼前晃来晃去,可以说晃了数百万年,那时我们还是树上的猴子,它就是光子!
虽然光子很常见,但是关于光是什么?这个问题人类是想了几千年,直到17世纪牛顿大哥才说光是微粒,是一种实物粒子 。
不过当时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光是波,因为身为粒子的光无法解释光的衍射现象,而且如果光是微粒的话为什么我们看不见两束光发生碰撞呢?这个人就是惠更斯 。
由于惠更斯并拿不出任何实验证据,再加之牛顿学霸当时在科学家的威望极高,所以光是微粒就得到人们的认可 。
那么关于光到底是什么?就在科学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派别:波派和粒派!
粒派所认为的粒子,我们可以将其想象成为一个个光滑的小球,它们遵循实物粒子的运动规律 。也就是说,当你打开手电筒的一瞬间既有无数颗光颗粒向炮弹一个沿着直线向外飞奔 。
除了牛顿之前所说的实物颗粒,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后来也认为光是一种粒子,称为光量子 , 这个光量子和牛顿的微粒有着本质的区别 。量子是一份一份不可分割、且不连续的能量 。
波派所认为的波,就类似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水波,有波峰、波谷,可以完美的解释光的衍射和干涉现象 。
可问题是波和粒子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事物它是实物粒子就是实物粒子,它是波就是波,不可能存在两面性,我们也无法理解即使波又是粒子的事物 。
硬币不是正面就是反面,不可能有即使正面又是反面的硬币,事物不是黑就是白,这就是现实的确定性 。所以波派和粒派就持续撕逼了百年,不分胜负 。
灵异实验:双缝干涉
也许微观世界有它自己的本质,也许它真的跟宏观世界不一样,也许宇宙真的需要两套不同的理论去解释,也是事物真的存在两面性,也就是波粒二象性,而我们只是各执一词、盲人摸象罢了 。
那么光到底是什么?科学家决定做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可以完美探测波和粒子的不同特性 。双缝干涉实验其实特别简单,就是在光源和探测屏幕之间放一个开了两个狭缝的挡板 。
然后用光源向挡板啪啪啪发射光子,然后观察屏幕上的呈现 。这个实验无外乎两种可能:
光就是粒子,就是我们所说的实物小球 , 或者是生活中的石子、子弹 , 当光经过中间的挡板时,大部分的光会被挡住,只有两条狭缝可以允许光通过,并且光在屏幕上留下两道杠 。这就是粒子运动的典型特性 。
光是波,它可以像水波那样在经过两条狭缝以后发生干涉,波峰和波峰叠加 , 波谷和波谷叠加,波峰和波谷抵消,最后在屏幕上留下干涉条纹 , 看起来就像是斑马线 。
第一次实验,我们对准双峰发射光束 , 实验的结果是在屏幕上产生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这无疑说明,光确实是一种波,可以发生干涉 。
这是否就说明波派胜利了?其实不然,上面你是发射的光束,你能不能改成一个个光子来发射 。也就是我们上文说的光量子 。粒派认为这样铁定是两道杠!
第二次实验:重复做上述过程,一个一个发射光子,起初由于光子的数量很少 , 在屏幕上出现了杂乱无章的图案 , 但是当光子数量增多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 屏幕上开始显示出了干涉条纹!
到这里先不谈波粒之间的竞争,因为出现了一个全新的问题,我们知道要想产生干涉条纹,必须得有两个波进行干涉,这就是为什么要开双峰的原因,但缝的话任何波都不会产生斑马线 。
但是一个一个发射光子,单个光子要么经过右狭缝、要么经过左狭缝,单个光子在和谁发生干涉?难道它同时经过了双缝,并且和自己发生了关系?所以说波粒之争的事情在双缝实验上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想到了一个办法,我们可以在左右狭缝后加上光电探测器,来看一下单个光子到底是通过了哪条狭缝,还是它会分身分别经过了两条狭缝?
这里需要注明一点:观察粒子经过哪条狭缝这个实验,历史上使用的是电子而不是光子,因为我们可以向电子发射光子来进行探测它到底经过了哪个狭缝,而光子本身我们无法去探测,所以使用光子的实验我们本身也做不出来 , 不过这不影响我们的思想实验 。
第三次实验:还是以点射的方式发射光子 , 探测的结果是,光子要么经过左狭缝,要么经过右狭缝,并没有分身 , 也没有同时经过两个狭缝 , 光子还是一个一个的粒子 。
这时波派和粒派都松了一口气 , 这说明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其实粒子的性质也在光电效应上得到了证实) , 它即使波也是粒子,处在两种状态的叠加态,微观世界还真是诡异,粒子处在混沌的两面性 。
但是到这里真正刷新人们三观的灵异事件发生了 。
我们不就是探测了一下光子到底经过了哪个狭缝,居然导致了屏幕上的干涉条纹消失了,变成两道杠 。这说明我们的观测行为导致了光子的状态发生了改变 。
这也意味着我们的观测行为,影响了结果 。这听起来十分的玄学,难道我们看不看一个事物能够改变它的最终状态 。
观察者效应
微观世界毕竟离我们很远,我们无法体会到这件事道理灵异到了哪里 。下面我就举个宏观世界的例子 。足球这项运动看过吧 。
足球运动员射球的一瞬间这个球进不进和足球当时所处的位置、运动员发力的大小和位置、风速等等这些物理因素有关,只要经过足够精细的科学分析,我们就能判断出这个球到底能不能进 。
但是唯独没有关系的就是你当时有没有看这场比赛,你看与不看都不妨碍球是否能进 。但是微观世界的实验告诉我们 , 球进与不进这个结果和你有没有看球有关 。
这简直令人发狂 , 不可思议 。尤其是当有些人给观察者这件事上加入了人类的意识以后,整件事情就变得更加的诡异了 。
被搬倒了几千年的唯心主义差点复活 。人类的意识可以改变宇宙的状态 。
以上的实验都是在光子经过双缝的时候我们对其进行了观测 , 导致了光子的叠加态坍缩到了单一的量子态,表现出了粒子的特性 。
那么我们这次让光子首先经过双缝,在它经过双缝的时候应该会保持原有的叠加状态,我们这时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加上探测器 , 那么结果会怎么样?
不论我们加上探测器的速度有多快干涉条纹都会消失 。反过来,一开始有探测器,只要在最后的一瞬间撤掉探测器,干涉条纹就会出现 。
这次实验类似于惠勒的延迟选择实验,光子貌似是事先已经知道了我们要对它进行探测,在经过双缝时就表现出了粒子的特性导致干涉条纹消失 。而我们只要停止观测,光子在双缝处又开始与自己发生干涉 。
反过来说 , 我们未来的选择 , 决定了光子最初的状态!因为光子做出选择在先,我们观测在后 。
在微观世界中 , 因果律貌似也失去了作用 。这就是量子力学的世界,这就是微观世界的诡异和恐怖之处 。
哥本哈根诠释
双缝干涉实验包含了量子力学中的三大基本原则:叠加态、不确定性、观察者 。
叠加态是微观粒子的本质,一个粒子可以处在不同状态的混沌态,它具有多面性 。以光子来说它就是波粒二象性 。一个光子可以同时处在左缝和右缝这两种路径的叠加态中,可以同时穿过两条狭缝,并于自己发生干涉 。
不确定性原理 , 也称为测不准原理 , 在微观世界中我们宏观世界中科学准确的预测性完全不起作用,微观粒子的行为只满足概率统计,我们不能准确的同时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
这两个物理量的测量误差的乘积一定大于某个值,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准确的知道了一个粒子的位置,那么它的动量可能会是0到无穷大 , 变得十分不确定 。
而在单个发射光子的时候 , 这个光子到底会落在屏幕的那个位置,我们无法准确的知道,只能说出它出现在某个位置的概率是多少 。这一点和宏观世界有着本质的区别,需要用不同的理论去解释 。
测量这件事会导致微观粒子的波函数发生坍缩,也就是从混沌的叠加态转变为确定的状态,例如,我们对光子(电子)的观测就导致了光子从叠加态坍缩到了粒子态 。这样也会导致光子不能神奇同时处在两个路径的叠加态中,只能选择一个单一的狭缝经过,从而导致干涉条纹消失 。
那么这跟人类的观察有何关系?
观察这个行为确是具有人为的因素,貌似是人的因素导致了量子态发生坍缩,导致结结果发生改变,甚至导致未来决定过去 。
但是观察这种行为是怎样发生的呢?上文我已经提过 , 历史上对双缝实验的观察我们无法用光子做出来,而使用的是电子,因为在我们观察的时候,我们要想获得粒子的信息,就必须要使用另外一个粒子和其发生相互作用,来反馈给我们 。
你想一下我们如何去观察电子?是不是要向电子发射一定能量的光子,当光子在被反射回来时,我们才能知道电子的状态 。
没有这种交互作用 , 也就没有所谓的观察!但是这个测量的过程就会导致电子的状态被限制单一的状态中,换句话说,当电子穿过狭缝时,我们强迫电子与光子发生相互作用,正是这个过程导致电子波函数的坍缩 。
所以说观察行为也是一种量子行为 。跟人类的意识没有任何关系 。
我们在高中的时候曾经学过一个实验,名字叫做双缝实验,我们准备一个蜡烛,在蜡烛后面放置一块只有一条长缝隙的挡板,然后在后面放置一块有两条长缝隙的挡板,最后再放置一块黑色屏幕 , 屏幕上会产生明暗条纹 。
这个实验是托马斯?杨所提出来的 , 他证实了光纤通过平行且距离很小的两个小孔 , 通过两小孔频率相同的光会发生互相影响投射出明暗相间的图案 , 第一个挡板的作用是让蜡烛发出的光先衍射 , 变成一束稳定的相干光源,这样可以排除干扰 , 能更清晰地观察到试验结果,第二块挡板的作用是让相干光变成同样的两列光源 , 这两列光源发生干涉,相位相同效果就加强,相位有差就抵消 。
在这个实验中托马斯?杨提出了干涉这个名词,杨氏双缝实验也被称为光的干涉现象 。
这个实验在当时造成了极大的轰动,最终导致托马斯?杨被学术界封杀 , 转而研究历史,因为在当时,牛顿的微粒说占据了学术界主流,被科学家奉为圣经 。
什么是微粒说呢?牛顿在法国数学家皮埃尔?伽森荻提出的物体是由大量坚硬粒子组成的基础上,根据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的偏振现象 , 最终于 1675 年提出假设,认为光是从光源发出的一种物质微粒,在均匀媒质中以一定的速度传播 。微粒说由此产生 。
但是托马斯?杨的实验却证实了光的波动理论,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以波的形式在运动 。微粒说和波动说在此后的数百年时间里一直在争论不休 。
20世纪初 , 随着科学家对世界的研究从宏观到微观,德布罗意在 1924 年提出了?物质波?假说,认为和光一样,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根据这一假说,电子也会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现象 。
1927 年,C . J . 戴维孙和 L . H . 革末在观察镍单晶表面对能量为 100 电子伏的电子束进行散射时,发现了散射束强度随空间分布的不连续性,即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 。几乎与此同时,G . P. 汤姆孙和A.里德用能量为2万电子伏的电子束透过多晶薄膜做实验时,也观察到衍射图样 。电子衍射的发现证实了 L. V . 德布罗意提出的电子具有波动性的设想,从而证实了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
这个时候双缝实验也从宏观变成了微观,变成了电子双缝实验,可以说直接颠覆了整个世界的认知 。
我来和大家梳理一下背景,双缝实验是指光通过木板的狭缝从而射在屏幕上,而深入到微观领域,那就变成了电子双缝实验,光子是以波的形式运动,由于存在干涉,穿过双缝后会出现一道道痕迹 。(电子和光子都属于基本粒子)
不同数量的电子通过双缝后在胶片上出现的干涉图样
但即使是一个个光子发射,也同样会发生干涉现象,条纹清晰地出现在屏幕上,这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
哥本哈根解学派掌门人玻尔的解释是:?我们无需去关心它?本来?是什么 , 也无需担心大自然?本来?是什么 , 我只关心我们能?观测?到大自然是什么 。电子又是粒子又是波,但每次我们观察它,它只展现出其中一面,这里的关键是我们?如何?观察它 , 而不是它?究竟?是什么 。?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它既是一个粒子,同时也是一个波!你观察的角度不同 , 那么你看到的东西也就不同 。。
但是爱因斯坦却表示了反对态度 , 单个电子怎么可能通过两条缝隙,难道电子会分身术吗?因为两条缝隙的距离虽然非常?。?0?-9米),但是对于电子来说,这个距离是电子身高的270亿倍 。
后来科学家发现,单个光子并没有同时穿过双缝,而是只通过了其中一个缝,这表明此时的电子是以粒子的形态穿过去的,粒子一颗一颗打在屏幕上形成一条长光纹 。那么光子究竟是怎么样做到的!这个问题不断困扰着所有人?。?
如果我们根据电子的速度,当确定它已经通过双缝之后,迅速的在后面的板上放上摄像机,会出现什么情况?
结果是当我们在确定电子已经通过双缝后,迅速的在后面的板上放上摄像机的结果是?没有干涉条纹,无论实验人员如何努力 , 干涉条纹都不再出现!
反之亦然 , 如果迅速的拿掉摄像机,又会出现干涉条纹,即便我们在决定拿掉摄像机的时候,电子已经通过了双缝!
也就是说无论单个电子有没有通过双缝,只要我们一旦产生想观测的想法并产生了这个行为,那么就不会产生干涉,条纹也就不会出现 。
究竟是摄像机,影响了电子的行为,还是人类的意识,影响了电子的行为呢?也或者真的是有造物主的存在,它设定好了一个既定的运行法则,不允许任何人窥探 , 也不容任何人打破 , 而人类的想法一旦产生,过去就会发生改变,从而修正最终的结果!
后来约翰?惠勒提出了一个相当令人吃惊的构想 , 也就是所谓的?延迟双缝干涉实验?,延迟实验的原理相当于把探测器移到了挡板和屏幕之间,让粒子先做出选择然后再观察 。
例如当单个光子通过挡板后,瞬间开启探测器,这时单个光子通过两条缝已经成为了事实,我们再观察它的运动路径发现它只通过了一条缝,并且这时干涉条纹消失,只剩下一个亮点,这就相当于将因果关系颠倒了!
想了解具体完整实验的可以去看视频
你的观察令波函数坍塌,在量子力学的世界里,现在做的事情,可以改变历史上已经发生的事情 。
科学家最后还把这个实验上升到了宇宙角度,科学家观察到 , 数百万光年以外的某个恒星,它在向地球方向发出光子,而它中间会经历一个质量巨大的星系,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这个星系将导致空间膨胀进而使光线弯曲,这个星系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分光镜,将光子分成上下两条路径 。
而在最右侧地球上的我们,设置两个望远镜分别对准上下两条光线通路,那么每个望远镜将观察到作为粒子性质的光子,不会发生干涉图案,因为光子或者从上面绕过来,或者从下面绕过来 。
科学家提出,用望远镜、光导纤维等工具,把两条路上的光子引诱到延迟实验装置 , 从而完成星际版延迟双缝干涉实验!
然而这个时候,每个望远镜观察到作为粒子性质的光子 , 并不会发生干涉图案,因为光子或者从上面绕过来 , 或者从下面绕过来 。
而如果我们改用分光器把上下两个方向来的光线合并,我们却可以再次得到光子自身的衍射图案,从理论上来说这是不可能的 。作为粒子一路旅行过来的光子是无法产生衍射图案的,必须是波才行 。
要知道 , 它们在数百万年就已经出发,它们的旅程早已在出发前就已经被决定,也就说 , 当人类决定观察它们的时候,它们在数百万年前决定好的旅程路线就发生了变化!
这种诡异的现象仿佛光子是有生命的,被人发现了就变成粒子态,没被发现就偷偷变成波态,完全颠覆了认知 。
目前来说,还没有哪个科学家能够对此作出完美的解释,惠勒后来引玻尔的话说,?任何一种基本量子现象只在其被记录之后才是一种现象?,我们是在光子上路之前还是途中来做出决定,这在量子实验中是没有区别的 。历史不是确定和实在的?除非它已经被记录下来 。更精确地说,光子在通过第一块透镜到我们插入第二块透镜这之间?到底?在哪里 , 是个什么,是一个无意义的问题,我们没有权利去谈论它,它不是一个?客观真实?!惠勒用那幅著名的?龙图?来说明这一点,龙的头和尾巴(输入输出)都是确定的清晰的,但它的身体(路径)却是一团迷雾,没有人可以说清 。
【电子双缝实验为什么恐怖】然而惠勒的解释依然没有拨开这个实验所笼罩的迷雾,宇宙还存在着太多的未知等待着我们去探寻谜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