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前一阵子清华学生刘海洋,用硫酸、火碱伤害北京动物园的5只熊的事件 , 闹得沸沸扬扬 。因为肇事者是着名大学学生,所以再度引起人们对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强烈关注 。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究竟如何?学校的心理辅导教育状况又究竟如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应该如何改善?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怎样正确对待青少年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近日走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的聂振伟教授 。
聂教授说,大学生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健康的 。但是,由于现代社会比较开放,变化也比较大 , 而大学生正处在个人发展的关键阶段 。这个阶段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大学生的竞争压力也很大,上一代人的期望、教育体制和内容上的一些缺陷 , 都会转嫁到大学生身上,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较多 。
现在学生也普遍开始重视自身心理健康,高校中心理健康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也许就是一个说明 。而目前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有关思想品德教育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 症结在于这些教育没有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来进行 。对于他们在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上的困惑,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缺少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指导 。在应试教育意识的支配下,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成绩好的学生的人格问题和情感问题也就容易被漠视 , 他们情感上的苦闷无法向老师和父母诉说,等到出现问题时 , 往往已经对社会造成了难以想象的后果 。刘海洋就是一个例子 。
现在有一个很好的现象就是很多大学都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惑,会想到去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向专家求救 。比如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就开展得比较好,他们每周一至周五下午接待学生 。他们开设心理学方面的公选课,如罗晓路老师的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聂振伟教授的师范生心理素质训练等,在学生中都有很大的影响 。他们扶植学生社团心理学社组织,办心理健康报并发送到每个学生的宿舍;考察学生的心理状况 。从2000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还开展了五·二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活动 , 目前这项活动已经从师大推广至全北京的高校,进而推向全国高校 。
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主要是一种发展性咨询 。大学生在做心理咨询时 , 最多的问题是人际交往,然后是学习问题、恋爱问题和就业问题 。大学生在学校里面的心理咨询也带有十分浓重的年龄阶段特色 。刚刚进校的新生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二、三则是恋爱问题、学习问题占据主导地位;到了大四,考虑选择考研考gre出国,选择求职就业等问题 。
聂教授说,有的学生到了大学后发现,没有人引导他该做什么 , 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该怎么选择今后的生活,迷茫 。她指出,能这样来做咨询的,其实大多没有心理问题 , 他们只是在发展的某个阶段遇到困惑而已 。假如这种困惑长期被压抑,就有可能会发展成心理问题 。一些人对心理健康咨询有误解,认为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实,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更多的是宣传普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 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
她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 是让大学生认识自己,学会调控和把握自己 。一个健康的大学生,不仅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还要具备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以及与生理年龄相适应的心理年龄水平 。有的时候,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和家庭教育、中小学教育过于注重应试有关 。现在学校、家庭和社会都以是否听话、能不能获得高分、能不能考上名牌大学作为衡量是不是好学生的标准 。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推行虽然有些年头了,但是否真正有成效还很难说 。据她了解,一些老师和家长不懂素质教育的实质和对学生一生发展的积极影响 , 不得不热衷应试教育 。而且中小学的心理学教育基础太差 , 几乎与大学接不上轨,令大学的心理素质教育承受了太重的包袱 。中国每百万人口中只有2.4个心理学工作者,其中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不足2% , 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 , 都远远跟不上社会的需求 。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她还认为,大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像一个产品,到了最后要出厂的时候,发现它不合格,大家就责备大学教育不好,其实可能在流水线上的其他工序,就已经出了问题 。出问题并不要紧,关键是以后如何和谐发展 。对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要用宽容的态度来接纳他们 。刘海洋伤熊事件不是一件好事,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又不是一件坏事,因为这个看似偶然的事件是由很多必然的因素造成的 。偶然事件的发生促使人们积极探讨、反思,反倒使那些藏在事件背后的必然因素一步步从幕后走出来 。它时刻提醒我们,伤熊事件不是刘海洋一个人的错,现在的教育是有缺陷的,是不成熟的,学校、家庭以及社会都必须作出深刻的反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