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 首先要对妈和爸字的源流有所了解 。
翻看《说文解字》 , 因为多年没动它了 , 对检字法突然生疏起来 , 找了半个小时 , 竟然找不到 。又在手机上装了一个不知来历的《说文解字》APP , 直接输入“爸”“妈”二字搜索 , 提示未收录 , 那么 , 如果这个APP是根据许慎原著所编 , 则说明东汉前期 , 尚无此二字 。当时的人是不用“爸”“妈”来表义的 。当然 , 也许坊间已经存在 , 而许氏未加收录 。
搜百度文库 , 得到一段文字 , 觉得颇为在理 , 直接粘贴在下面:
(来源一)“妈妈”来自婴儿吃完奶后的咂嘴声中国传统的称谓是管父亲叫“爹” , 管母亲叫“娘” , 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 , “爹”是由“父”和“多”上下结构组成 , “父”在上 , 表示父亲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多”在下表示父亲在占主导地位时 , 财富越多越好 , 衣食无忧 。“娘”是由“女”和“良”左右结构组成 , “良”就是“好(良好、优良、善良)” , 特别强调做了母亲的女人要“善良、贤惠” 。由上可看出古人对于父亲、母亲的称谓的良苦用心 , 从中窥见东方文明的博大精深 。
(来源二)“爸爸”、”妈妈”是“舶来品” 。上世纪六十年代 , 俄语课本第一课的第一个词组“父亲、母亲”的读音就是“爸爸、妈妈” 。新中国的建立 , 中苏友好、出于对苏联老大哥的崇拜 , “爸爸、妈妈”在当时的中国 , 特别是在城市就成了非常“时髦”的称呼了 。“爸、妈”发音简单 , 朗朗上口 , 又特别适合于婴幼儿的发音练习(从中也体现西方文明的精髓) 。于是乎 , 就逐渐在中国推而广知了 。在民间 , 父亲有的叫“大(da)” , 也有的叫“爷”;而母亲一般都叫“娘” 。
问题是 , 爸爸和妈妈 , 果如此文所言 , 是舶来品吗?
从架上拿下《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等编) , 该字典两大本 , 1909年开始编纂 , 1915 年中华书局出版 。其中498页妈条的解释如下:
妈 , 满补切 , 音姥 。《博雅》:母也 。一曰牝马 。见《集韵》 。按今俗称母曰妈 。谓仆妇亦曰妈 。均读若马平声 。
说明 , 《博雅》这本书 , 原名《广雅》 , 避隋杨广讳 , 改为《博雅》 。而《广雅》成书于三国 , 也就是说 , 至少三国时 , 已经有妈这个词 , 并且表达的正是母亲的意思 。不过 , 当时读音跟母相同 , 不读ma 。到了《中华大字典》编成时 , 乡间已经“俗称母曰妈”了 , 跟今天的读音一致 。可见 , 文库文说“老大哥”云云 , 有些想当然 。
【爸的由来:古人对于“爸爸、妈妈”的称呼是怎样的?】再看《中华大字典》中的“爸” 。爸 , 必驾切 , 巴(音)上声 , 父也 。见《广雅释诂》 。按《集韵》吴人呼父曰爸 。《正字通》谓夷语称老者为八八 , 或巴巴 。后人因加父作爸字 。吴中今称父为阿爷 。无爸之称 。若北京语正呼父为爸爸 。
说明 , 《广雅释诂》是《广雅》第一篇 , 爸也应存在于三国以前 。所说的《集韵》 , 成于宋 , 当时的江浙等地已经有呼父为爸的情形了 。明末的《正字通》说夷人(东方少数民族?)称老者为八八 , 又作巴巴 , 后人嫌有声无形 , 加了父字头 , 成为爸爸 。即明代已经有爸爸的称呼了 , 只是 , 这个爸爸似乎指的老年男人 , 不唯称呼自己的老爹 。但为何加个父字头呢?是不是语言渐进之中 , 由泛及专 , 变为专指亲爹亲爸爸呢?不管如何 , 已足以说明 , 爸爸这个词并非外来语 , 而是本土货 。字典更指出 , 北京话是把父亲叫爸爸的 。
是否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爸、妈之称 , 源于我大汉文化 , 且早在与“老大哥”关系密切之前数年 , 已经存在于我国部分区域的民间 , 范围有限 , 用于称呼自己的老妈老爹 。到了五六十年代 , 经“老大哥”的“爸爸妈妈”推动 , 爸爸妈妈的叫法 , 被追捧成为时髦 , 遂由此盛行于全国 。
推荐阅读
- 城市热岛效应的特点
- 为什么北半球的陆地比南半球多
- 南朗镇有什么好玩的
- 你认为哪些是中国的国粹? 国粹是什么
- 带有菱字的男孩名,菱字男孩名字大合集
- 我们都会明白的个性签名22句,而你却经常被蒙在鼓里
- 汤狼是什么意思
- 关于蜗牛生卵的全部过程
- 屶字的意思 屶是什么意思
- 低调让别人知道我生日的文案句子_低调暗示自己生日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