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阿昌族 , 最早了解到阿昌族还是通过一段央视的纪录片《户撒刀王》 。阿昌族锻刀技艺特别高超 , 在抗日战争时期 , 户撒刀屡建奇功 , 打得日本人闻风丧胆 , 这种刀锋利无比 , 即使放上几十年 , 依旧锋芒 。
文章插图
后来在大学学习了民族知识后 , 才发现原来阿昌族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一面 , 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阿昌族 。
1、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 , 大约是在明朝时期迁移过来 , 如今 , 阿昌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 , 梁河县阿昌族乡等 , 由于阿昌族处于云南和缅甸的边境线上 , 缅甸境内也有大量的阿昌族人存在 。据《2021中国统计年鉴》统计 , 现在的阿昌族人口将近4万人 , 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
文章插图
2、阿昌族有本民族的语言 , 属于汉藏语系 , 主要分为户撒和梁河两种方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 , 由于历史上长期和汉人杂居 , 现在依旧使用汉文 。
3、户撒刀是阿昌族的特有名刀 , 它是我国四大名刀之一 , 柔可绕纸 , 削铁如泥 。阿昌族的户撒刀分为两类 , 一类是黑刀 , 阿昌语称之为“冒龙” , 这类刀基本用于生活 , 只做简单处理 , 刀刃以外的部分都呈黑色 , 所以得名黑刀 。另一种是白刀 , 白刀也就是我们说的户撒刀 。
文章插图
4、阿昌族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 , 在1953年才被统一叫做阿昌族 。在此之前 , 户撒地区的阿昌族自称为“蒙撒” , “傣撒”等 , 而梁河地区则自称为“汉撒”、“阿昌”、“峨昌”等 。
文章插图
5、阿昌族早期也是母系社会 , 至今在阿昌族的称呼中还保留有母系社会的遗迹 。比如伯母、姑母、舅母、姨母等统称为“巴” , 伯父、姑父、姨夫统称为“龙怕” , 儿子、侄子、外甥、表侄等统称为“早” , 女儿、侄女、表侄女等统称为“鸟早” 。
6、阿昌族的宗教信仰受多方面影响 , 形成了多种宗教并存的状态 , 如自然崇拜、鬼神崇拜、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 , 道教等 。由于地区不同 , 信仰不同 , 我们不做过多介绍 。
7、阿昌族的饮食以大米为主 , 喜欢吃酸菜、酸笋、火烧猪肉等食物 。户撒的过手米线实际上并不比云南的过桥米线差 , 梁河的黄花粑粑等都是阿昌族的特色美食 。
文章插图
8、阿昌族喜欢喝酒 , 多数人喝的都是自己家酿的米酒 。阿昌族与壮族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 已婚妇女喜欢吃槟榔 , 以牙齿染成黑色为美 。
9、阿昌族服饰别具风格 , 地区之间差别不大 。一般来说 , 阿昌族男子蓝色或白色穿着对襟上衣 , 下着黑色长裤 。
妇女的服饰是最多样化的 , 不同地区的差别很大 , 我们以梁河为例 , 妇女穿长袖摆对襟衣 , 下着筒裙 。少女的传统服饰为浅色对襟上衣 , 下着深色裤子 , 腰间系花围裙 , 扎辫子 , 辫子上插花 。
文章插图
10、阿昌族的民居和北方的四合院非常相似 , 主要受汉文化影响 。阿昌族民居一般为土木结构或者砖木结构 , 基本布局是正房加两纵厢房 。与汉民族不同的是 , 阿昌族的主宅位于院子的左侧 。
文章插图
11、阿昌族最隆重的节日是“阿露窝罗节” , 这是梁河地区与户撒地区结合而来的节日 , 起目的是为了纪念阿昌族传说中的人类始祖遮帕麻和遮米麻 。
12、阿昌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 , 好客体现在待客上 , 朋友来了 , 一定会请他们喝米酒、吃饭 , 倾其所有来招待客人 , 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诚心 。
文章插图
13、阿昌族实行一夫一妻制 , 恋爱自由 , 最有趣的结婚环节就是新郎扛筷子 , 新郎接亲时 , 新郎在岳父家吃早饭 , 要使用一双特制的筷子 , 大概有五六尺长 , 新郎必须扛起这双筷子夹那些特质的菜 , 如油炸花生米、米粉、豆腐之类的 , 反正不是细的加不起来 , 就是滑的夹不住或松软的 一碰就碎 , 这顿饭是考验新郎的耐力 , 常常把身强体壮的新郎弄得满头大汗 , 观看者很多 , 往往是在一阵阵笑声中结束 。
文章插图
14、 阿昌族的门槛忌站、忌坐 , 忌用刀砍 , 在阿昌族观念中 , 门槛代表门风好坏和人丁兴盛 。
15、阿昌族有劝饭的习俗 , 当有阿昌族人劝饭时 , 无论是否吃饱 , 都要伸出双手捧碗相接 。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最具特色的工艺环节是什么】16、阿昌族同姓禁止结婚 , 有招婿上门的习俗 , 上门男子必须改姓随女方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