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崔颢颈联为什么会引发愁绪

在唐宋时期,诗人们对诗的格律并不是象现代人一样分毫必究 。古人押韵和平仄严格 。对仗也算严格,但并不象现代人什么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而是着重词义 。另外,对挤韵、撞韵、重字、叠字等要求宽松 。崔颢的黄鹤楼何止对仗问题,一开始连续三句,重字又重词 。并且还挤韵、叠字 。但古人对意象和意境要求极高 。崔颢这诗,李白之所以叹服,是诗的意境高度,折服了李白 。诗里面对景物没有什么高超写法 。对景物描述不多,只简略的写了个“黄鹤楼”、“汉阳树”、“鹦鹉洲” 。其它的都采用高超的感性表达方式,突出了无以伦比的诗的意境 。手法之高超,连李白都叹服 。这种手法,也应是我们临摹和学习的,但难度极高 。一般我们写此类的诗,景物描述的多,情感抒发的少 。情感抒发也较直接,比不上崔颢那么含蓄、隐忍和婉转而且自然 。
现代的人们写古诗,拘泥于律法,而严重疏于意境,连意象都不顾 。认为写七律或五律,只要严格律韵,就是律诗 。弄得无病呻吟,还看不懂诗里到底在呻吟什么 。喜欢临摹古人的古诗里写春愁,写秋怨,写余生,写相思,写情怨,几乎无一例外都在写这些,困为这些最容易临摹,都有古今相似性和通用性 。至多只注重诗句是不是象古人优美,但又不懂或不知诗的意象和意境 。连许多诗词大赛的评委都不懂这些问题,只注重有没有出律 。如果崔颢的这首诗拿到今天来参加诗词比赛,第一时间就被踢出淘汰掉 。所以,要宏扬和发展古诗词文化,还任重道远 。
黄鹤楼?唐?崔颢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昌,民国初已毁于火 。按寰宇记:“昔费文褘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楼憩驾,故名” 。)
【黄鹤楼崔颢颈联为什么会引发愁绪】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①树,芳草萋萋鹦鹉洲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平声尤韵)
【注释】①汉阳,今湖北汉阳 。②洲在湖北武昌西南 。汉黄祖为江夏太守,大会宾客,有献鹦鹉于此洲,故名 。
【作意】此诗是弔古怀乡之作,所谓即景生感者是也 。
【作法】据该闻録曰:“崔颢题武昌黄鹤楼诗,为世所诵 。李太白负大名 。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频题诗在上头 。欲擬之较胜负,乃作金陵登凤凰台诗”严沧浪亦谓:“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可见这诗的好,好在眼前景物,脱口而出,又自然,又宏丽,并且有风骨 。但在律论律,此诗颌联竟完全是古诗句法,上句连用六仄,下句连用五平 。律句既不能入古,古诗那便可入律 。古人兴到笔隨,偶弄狡狯,竟传诵千古,究竟不可为法 。我们做律诗,倘夹入古诗句法,就难过免给人讥评了 。又按第一句,据李白集登金陵凤凰台诗注:作“昔人已乘白云去,”始与第二句不相犯 。並与颌联中分说黄鹤白云,也有照应 。古人诗经过转辗传抄,往往字句不同,这又不可不辨 。颈联是写本地风光,“汉阳树”“鹦鹉洲”,似对非对,要亦不能再换别的词语 。末联以怀念故乡作结,很有余韵 。
崔顥的《黄鹤楼》是唐诗中的名篇,是黄鹤楼题诗中的极品 。是一首场面宏大,意境悠远,遣词用字独特……的绝唱!据说:连诗仙李白都望而搁笔 。慨叹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就是人们对他推崇备至的原因 。

黄鹤楼崔颢颈联为什么会引发愁绪

文章插图
崔顥出生于公元704年(唐开元年间) 。才华横溢、少年得志 。19岁进士及第 。一生经历了盛唐开元、天宝的繁华 。与李白大抵是同一代人 。
这个时代的诗坛,古风、歌、行……等体裁流行正盛,近体(格律诗)刚刚萌生 。诗人们已经大致掌握了格律的规律 。在《绝句》这一体裁中已经运用的非常纯熟 。而“律诗”繁瑣的格律规矩还没有被完善 。诗人们在创作“律诗”时多有随意的现象 。
至于,格律的规则,则是唐以后,历代文人们逐步完善、形成、并约定遵守的 。
总结这些规则的文人们,也都是诗词界的名家、巨擘,所以他们 。对前人意境悠远的名作,非常赏识、特别尊重 。并没有苛责这些作品不合规则的瑕疵 。相反却想出各种“说辞”来予以掩饰 。于是乎,严格的格律规则中,就出现了各种变格 。
黄鹤楼崔颢颈联为什么会引发愁绪

文章插图
至于把格律当成法律,觉得自己是当然的“执法者” 。用各种不文明的手段,到处指责、挑剔别人作品中的“格律”问题 。则是近几年,网络上才孳生出的怪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