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8日11时18分,历经9年建设的成兰铁路跃龙门隧道左线胜利贯通 。在跃龙门隧道工程建设中,山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山东工研院”)院长、山东大学副校长李术才院士带领的团队扎根工地,攻坚克难,实现多项关键技术突破,为工程的安全建设和顺利贯通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
2021年以来,在院长李术才等“头雁”的引领下,山东工研院在多领域不断突破关键技术,以硬科技、大平台、强服务集聚创新资源,打造“超级孵化器”,培育雁阵形产业集群,为济南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
硬科技
自主研发突破关键技术,保障国家、地方重点项目
成兰铁路位于四川、甘肃两省境内,区域地形地质条件极其复杂 。跃龙门隧道是成兰铁路重难点控制性工程,为极高风险隧道,是我国在建最难铁路越岭隧道之一,设计施工、科研攻关难度极大 。
文章插图
李术才领衔的山东工研院地下工程灾害预报及控制协同创新中心,针对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突涌水灾害防控等技术难点开展了深入研究,李术才多次到现场指导 。他们通过创新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研发铁路隧道探水专用仪器、隧道突涌水新型监测预警系统、特种注浆材料与注浆工艺,攻克了跃龙门隧道下穿高川河段、穿越龙门山断裂富水段、三斜灰岩富水段等隧道极高风险段落的突涌水防控和决策等一系列难题,形成了极高风险岩溶区富水隧道探水方法、隧道突涌水灾害预测预警关键技术与破碎富水段注浆加固关键技术,保障隧道极高风险段施工期未发生重大突涌水事故,确保了隧道安全高效施工,相关研究成果被原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在铁路领域推广应用 。
由于济南市区泉群与东西郊水力联系以及岩溶水运动规律仍然存在争议,对泉水保护和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造成较大影响 。山东工研院先进勘探与透明城市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了针对城市强干扰环境下的电磁勘探技术,开展趵突泉泉域水力联系研究,为济南的城市建设和地下水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时,基于所开发新技术对济南轨道交通8号线进行一期工程采空区的探测,取得了良好效果 。
2021年4月29日,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一飞冲天,成功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精准送入预定轨道 。山东工研院工业装备智慧化健康管理协同创新中心为航天器顺利升空有效运行贡献了力量 。其研制的相关测量系统,是空间站核心舱健康监测专家系统的关键设备,能够顺利获取空间站上升段与在轨期间各舱段的高低频振动、冲击等力学参数,监测各舱结构健康状态,并提供空间站在轨状态诊断服务 。同时,及时将各项数据传回地面进行分析,为空间站的在轨服役结构性能评价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截至目前,太空舱反馈的力学参数测量仪遥控遥测数据正常 。
文章插图
大平台
同步布局创新链产业链,“头雁”引领产业集群
依托硬科技,山东工研院聚焦济南市发展方向,以服务济南十大千亿产业发展需求为目标,实施“头雁工程” 。即以“头雁工程”建设为核心,以引育“大人物、大平台、大企业”为抓手,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引育引领性人才、建设引领性平台、攻关引领性技术、培育引领性产业,旨在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引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领航者和“雁阵形”产业集群,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
文章插图
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是山东工研院“头雁工程”之一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山东工研院支持王小云院士建设了这一创新平台,在济南高新区落地网络空间安全技术转化中心,建设山东区块链研究院,构建首个区块链“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国家”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这项“头雁工程”不仅孵化出中芯光电、蓝剑钧新、高维密码等产业化企业,还合作支持了超越数控、瀚高基础软件等本地信息安全龙头企业,建设“中国网安谷”,打造中国网络安全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 。
上天入地,围绕“地下空间安全”,立足区域发展需求,山东工研院柔性引进7位院士领衔建设了地下工程灾害预报及控制、轨道交通、地下工程机器人、先进勘探与透明城市等协同创新平台,成为济南加速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背后的科技支撑,同步布局创新链、产业链,将国际领先技术在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实现产业化应用,发展地下空间装备产业集群 。
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也在不断深入 。山东工研院举办了“2021对话山东-中德科技创新对接交流会”,与德国史太白智能制造技术转移中心、德国iFactory分别签署合作备忘录 。
文章插图
在平台建设上,山东工研院探索“市场提需求,企业定课题,多方协同,聚力攻关,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研组织模式,组织产学研用多元主体共建研发创新与转化应用平台,注重发挥企业在科研组织、研发投入、示范应用及成果转化的主体地位,解决“谁来研发、研发什么、如何转化应用”等问题 。2021年,围绕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与医疗康养、先进材料与新能源等领域,筹建了12个协同创新与转化应用平台 。
济南企业山东亚历山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加入山东工研院大平台近一年,总经理孟广辉深有感触:“平台已经有近30个协同创新中心,会聚各类高端科研人才,而且各中心之间有完善的沟通协作机制 。在这里,企业的技术问题能够迅速得到解决,大大加速了我们的研发进程,客观上降低了企业的用人成本 。”
强服务
搭建供需桥梁精准技术转移,打造“超级孵化器”
在山东工研院负责人看来,“雁阵形”产业集群是促进产业集聚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助力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打造“科创济南”、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的关键举措 。
为此,山东工研院提出进一步集聚供给端、需求端、金融端等资源,全力打造“超级孵化器”,培育“雁阵形”产业集群 。
聚焦供给端,山东工研院开展“技术转移精准服务行动”,组织科技服务团队走进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聚焦重点学科领域,对接专家团队,挖掘先进技术和成熟项目,促使科技供给绵延不断 。
围绕需求端,山东工研院实施“院+园+企”协同创新行动,对接创新需求,推动各园区与研究院共建一批合作平台、一批专业孵化器、一批联合实验室,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落地一批产业项目 。
发力中间端,山东工研院发挥自身优势,弥补科技供需之间的鸿沟,采用“会”“演”“谈”多种方式促进成熟项目与企业对接,先进技术与产业对接 。
依托金融端,山东工研院依托济南市、高新区科技金融资源,深化与各类金融平台机构的合作,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科技保险等全方位金融服务,为养活“初创期”项目、养大“成长期”项目、养壮“成熟期”项目提供支持 。
文章插图
针对成果转化中的痛点难点,山东工研院组建专业化团队,利用自主设计的科技成果评价评估模型,针对科技成果技术链、市场链、人才链、供给链、生产链、销售链、资本链和企业生态环境链等维度,从36个二级指标进行分析梳理,给出估值,以及各维度提升路径的相关建议,提供科技成果商业化的策划方案,为成果方的转移转化提供有力支撑 。
【山东头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近两年来,山东工研院输出科技成果180余项,引进孵化与投资企业达75家,“超级孵化器”受到各方好评 。山东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田新诚告诉新黄河采访人员:“山东工研院成立了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这个平台为我们提供了场地、资金、政策等各种资源支持,教授只需要安心做科研,成果转化交给专业人士,目前我们这个中心已经成功孵化3家高科技企业,还有两家在孵 。”
推荐阅读
- 山东省内的32大专学校
- 山东理工大学是一本吗 山东理工大学的介绍
- 中国石雕之乡山东嘉祥
- 山东潍坊诸城哪里好玩
- 附全省公安机关出入境窗口24小时联系电话 「公告」山东省暂停受理非紧急事由出入境证件申请
- 威海会计学校
- 孔子故乡是山东哪个城市
- 山东新康监狱地址电话
- 山东滨州惠民哪里有卖宠物狗的
- 新东方和山东蓝翔都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