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作者是谁,迟日江山丽春风花的意思是什么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作者是谁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作者是谁,迟日江山丽春风花的意思是什么

文章插图
杜甫,712年到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的意思是什么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杜甫(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
迟日江山丽的全诗翻译出自《绝句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 。这组五言绝句是诗人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作于广德二年(764)暮春,时杜甫在四川草堂 。
这是一组咏物诗,第一首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写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色,格调清新,意境明丽,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
原文如下:
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译文如下:
其一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
其二
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 。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扩展资料:第一首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 。
“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 。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 。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 。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
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
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翻译《绝句迟日江山丽》
原文: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注释:
1、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
2、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
3、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常双双出没 。
翻译:
江山沐浴着春光,
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
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
赏析:
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 。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 。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 。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 。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 。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 。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 。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 。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 。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 。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 。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
杜甫 戏为六绝句
《戏为六绝句》
原文:
(其一)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
(其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
(其三)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
(其四)
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
(其五)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
(其六)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
注释:
1、庾信:南北朝时期的着名诗人 。文章:泛言文学 。老更成: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 。
2、凌云健笔:高超雄健的笔力 。意纵横:文思如潮,文笔挥洒自如 。
3、嗤点:讥笑、指责 。
4、前贤:指庾信 。畏后生:即孔子说的后生可畏 。后生,指嗤点庾信的人 。但这里是讽刺话,意思是如果庾信还活着,恐怕真会觉得后生可畏了 。
5、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这四人都是初唐时期着名的作家,时人称之为初唐四杰 。诗风清新、刚健,一扫齐、梁颓靡遗风 。当时体:指四杰诗文的体裁和风格在当时自成一体 。
6、轻薄(b):言行轻佻,有玩弄意味 。此处指当时守旧文人对四杰的攻击态度 。哂(shěn):讥笑 。
7、尔曹:你们这些人 。
8、不废:不影响 。这里用江河万古流比喻包括四杰在内的优秀作家的名字和作品将像长江黄河那样万古流传 。
9、翰墨:笔墨 。
10、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楚辞》中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 。
11、龙文虎脊:喻瑰丽的文辞 。
12、翡翠:鸟名 。兰苕(tio):兰花和苕花 。郭璞《游仙诗》: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 。
13、掣(ch):拉,拽 。
14、薄:小看,看不起,轻视 。
15、必为邻:一定要引以为邻居,即不排斥的意思 。
16、窃攀:内心里追攀 。屈宋:屈原和宋玉 。方驾:并车而行 。这是诗人对轻薄文士说的:你们想与屈原、宋玉齐名,应当具有和他们并驾齐驱的精神和才力 。齐、梁文风浮艳,重形式轻内容 。这一句,诗人紧承上句说:如若不然,恐怕你们连齐梁文人还不如呢!
17、未及前贤更勿疑:这句是说那些轻薄之辈不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 。
18、递相祖述:互相学习,继承前人的优秀传统 。复先谁:不用分先后 。
19、别裁伪体:区别和裁减、淘汰那些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 。亲风雅: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 。
20、转益多师:多方面寻找老师 。汝师:你的老师 。
翻译:
(其一)
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其笔力高超雄健,文思如潮,文笔挥洒自如 。当今的人讥笑、指责他留下的文章,如果庾信还活着,恐怕真会觉得你们这些后生可畏了 。
(其二)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杰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他们的作品已经达到最高的造诣 。四杰的文章被认为是轻薄的,被守旧文人讥笑 。你们这些守旧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
(其三)
即便是王杨卢骆四杰操笔作诗,作品比不上汉魏的诗歌而接近《诗经》《楚辞》,但他们还是龙文虎脊的千里马,可以为君王驾车,纵横驰骋,不像你们一跑长途就会跌倒 。
(其四)
你们的才力应难以超越上述几位,现在谁成就能超出他们?你们这些人所作的浓丽纤巧的诗文,不过是像翡翠飞翔在兰苕之上一般的货色,缺少大的气度,而没有如掣取鲸鱼于碧海之中那样的雄健才力和阔大气魄,只是一些小灵小巧的玩意 。
(其五)
你们学诗要爱古人但也不能鄙薄像庾信、四杰这样的今人,要把他们的清词丽句引为同调 。如果你们要在内心里追攀屈原、宋玉,应当具有和他们并驾齐驱的精神和才力,否则就会沿流失源,堕入齐、梁时期那种轻浮侧艳的后尘了 。
(其六)
那些轻薄之辈不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继承前人、互相学习的优秀传统应该是不用分先后的 。区别和裁剪、淘汰那些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虚心向前贤学习,老师越多,这才是你们真正的老师 。
赏析:
清人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话》里有段评论杜甫绝句诗的话:七绝乃唐人乐章,工者最多 。李白、王昌龄后,当以刘梦得(注:指刘禹锡)为最 。缘落笔朦胧缥缈,其来无端,其去无际故也 。杜老七绝欲与诸家分道扬镳,故尔别开异径 。独其情怀,最得诗人雅趣 。他说杜甫别开异径,在盛唐七绝中走出一条新路子,这是熟读杜甫绝句的人都能感觉到的 。除了极少数篇章如《赠花卿》、《江南逢李龟年》等外,他的七绝确是与众不同 。
首先,从内容方面扩展了绝句的领域 。一切题材,感时议政,谈艺论文,纪述身边琐事,凡是能表现于其它诗体的,杜甫同样用来写入绝句小诗 。其次,与之相联系的,这类绝句诗在艺术上,它不是朦胧缥缈,以韵致见长的作品;也缺乏运用于管弦的唱叹之音 。它所独开的胜境,在于触机成趣,妙绪纷披,显得情味盎然,如同和读者围炉闲话,剪烛谈心;无论是感慨唏嘘也好,或者嬉笑怒骂也好,都能给人以亲切、真率、恳挚之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朴质而雅健的独特风格,是耐人咀嚼不尽的 。
《戏为六绝句》(以下简称《六绝句》)就是杜甫这类绝句诗标本之一 。以诗论诗,最常见的形式是论诗绝句 。它,每首可谈一个问题;把许多首连缀成组诗,又可表现出完整的艺术见解 。在中国诗歌理论遗产中,有不少着名的论诗绝句,而最早出现、最有影响的则是杜甫的《六绝句》 。《六绝句》前三首评论作家,后三首揭示论诗宗旨 。其精神前后贯通,互相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
《戏为六绝句》第一首论庾信 。杜甫在《春日忆李白》里曾说,清新庾开府 。此诗中指出庾信后期文章(兼指诗、赋),风格更加成熟: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健笔凌云,纵横开阖,不仅以清新见长 。唐代的今人,指手划脚,嘲笑、指点庾信,足以说明他们的无知 。因而前贤畏后生,也只是讽刺的反话罢了 。
第二、三首论初唐四杰 。初唐诗文,尚未完全摆脱六朝时期崇尚辞藻浮华艳丽的余习 。第二首中,轻薄为文,是当时的人讥笑四杰的话 。史炳《杜诗琐证》解释此诗说:言四子文体,自是当时风尚,乃嗤其轻薄者至今未休 。曾不知尔曹身名俱灭,而四子之文不废,如江河万古长流 。第三首,纵使是杜甫的口气,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则是当时的人讥笑四杰的话(诗中以卢王来指四杰) 。杜甫引用了他们的话而加以驳斥,所以后两句才有这样的转折 。意思是即便如此,但四杰能以纵横的才气,驾驭龙文虎脊般瑰丽的文辞,他们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
这三首诗的用意很明显:第一首说,观人必须全面,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 。第二首说,评价作家,不能脱离其时代的条件 。第三首指出,作家的成就虽有大小高下之分,但各有特色,互不相掩 。应该恰如其分地给以评价,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向前人学习 。杜甫的这些观点是正确的 。但这三首诗的意义,远不止这些 。
第四首诗继续第三首诗意,对那些不负责任地胡乱糟蹋前贤现象的批评,指责这些人自己的作品不过是一些翡翠戏兰苕一般的货色,而没有掣鲸鱼于碧海那样的伟着 。
不薄今人爱古人中的今人,指的是庾信、四杰等作家 。杜甫之所以爱古而不薄今,是从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发的 。为邻,即引为同调之意 。在杜甫看来,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词丽句不可废而不讲 。更何况庾信、四杰除了清词丽句而外,尚有凌云健笔、龙文虎脊的一面,因此他主张兼收并蓄:力崇古调,兼取新声,古、今体诗并行不废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应当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 。
但是,仅仅学习六朝,一味追求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一类的清词丽句,虽也能赏心悦目,但风格毕竟柔媚而浅薄;要想超越前人,必须以恢宏的气度,充分发挥才力,才能在严整的体格之中,表现出气韵飞动的巧妙;不为篇幅所困,不被声律所限,在法度之中保持从容,在规矩之外保持神明 。要想达到这种艺术境界,杜甫认为只有窃攀屈宋 。因为《楚辞》的精彩绝艳,它才会成为千古诗人尊崇的典范,由六朝而上一直追溯到屈原、宋玉,才能如刘勰所说: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则顾盼可以驱辞力,咳唾可以穷文致(《文心雕龙辨骚》),不至于沿流失源,堕入齐、梁时期那种轻浮侧艳的后尘了 。而杜甫对六朝文学既要继承、也要批判的思想,集中表现在别裁伪体、转益多师上 。
《六绝句》的最后一首,前人说法不一 。这里的前贤,是泛指前代有成就的作家(包括庾信、四杰) 。递相祖述,意思是因袭成风 。递相祖述是未及前贤的根本原因 。伪体之所以伪,症结在于以模拟代替创造 。真伪相混,则伪可乱真,所以要加以别裁 。创造和因袭,是杜甫区别真、伪的分界线 。诗人只有充分发挥创造力,才能直抒襟抱,自写性情,写出真的文学作品 。庾信的健笔凌云,四杰的江河万古,就在于此 。反过来,拾人牙慧,傍人门户,必然是没有生命力的 。堆砌词藻,步齐、梁时期的后尘,固然是伪体;而一味模仿汉、魏时期古人的作品,也是伪体 。在杜甫的心目中,只有真、伪的区别,并无古、今的成见 。
别裁伪体和转益多师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别裁伪体,强调创造;转益多师,重在继承 。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 。转益多师是汝师,意思是无所不学,没有固定的学习对象 。这话有好几层意思:只有无所不师,才能兼取众长;没有固定的学习对象,不限于一家,虽然有所继承、借鉴,但并不妨碍诗人自己的创造性,这是第一层意思 。只有在别裁伪体,区别真伪的前提下,才能确定师谁,师什么,才能真正做到转益多师,这是第二层意思 。要做到无所不师而没有固定的学习对象,就必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别人的成就,在吸取的同时,也就有弘扬和舍弃的地方,这是第三层意思 。在既批判又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熔古今于一炉,创作出诗人自己的佳句,这就是杜甫转益多师、别裁伪体的精神所在 。
《六绝句》虽然主要是谈艺术方面的问题,但和杜甫总的创作精神是分不开的 。诗中窃攀屈宋、亲风雅则是他创作的指导思想和论诗的宗旨 。这六首小诗,实质上是杜甫诗歌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诗论的总纲;它所涉及的是关系到唐诗发展中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 。在这类小诗里发这样的大议论,是前所未有的 。诗人通过各种事例来总结出一系列的要点,将严正的笔意寄寓在轻松幽默的笔调中,娓娓道来,庄谐杂出 。李重华说杜甫七绝别开异径,正在于此 。明白了这一点,这组诗之所以标为《戏为六绝句》,读者也就不难理解了 。
杜甫 绝句·江碧鸟逾白
《绝句江碧鸟逾白》
原文: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释:
1、逾:更加、更多 。
2、欲:好像 。
3、然:燃烧 。
4、过:过去 。
5、何:什么 。
翻译:
江水碧绿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
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像燃烧的火一样红 。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要过去了,
不知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家?
赏析: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描写出了暮春时的美丽景色,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 。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 。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 。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 。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 。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
杜甫 九日
《九日》
原文:
重阳独酌杯中酒,
抱病起登江上台 。
竹叶于人既无分,
菊花从此不须开 。
殊方日落玄猿哭,
旧国霜前白雁来 。
弟妹萧条各何在,
干戈衰谢两相催!
赏析:
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 。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 。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 。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
颔联诗笔顿转 。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 。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好象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 。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 。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 。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 。诗人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 。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 。诗中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漂零寥落之感 。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 。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 。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 。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 。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 。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 。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 。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作者是谁,迟日江山丽春风花的意思是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