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俗话说:“滴水不成海 , 独木不成林” , 滴水自然是不可能成海的 , 但是独木却未必不能成林 。 在植物中 , 克隆生长的特性可以使得植物通过无性繁殖产生不同数量的分株 , 长此以往 , 分株越来越多 , 独木也就成为了一片树林 。
【“世界上最大的树”有多大?答案完全出乎你的意料!】下面这段话大家肯定都很熟悉:
1933年 , 巴金南下广东 , 在江门市新会县天马河的河心沙洲上看到了一大片榕树林 , 有感而发 , 写下了《鸟的天堂》 。 根据当地的传闻 , 天马河中的榕树林源于一棵明朝时种下的水榕树 , 历经300多年才形成了如今10多亩的奇景 。
“我们的船渐渐地逼近榕树了 。 我有了机会看见它的真面目:是一棵大树 , 有着数不清的桠枝 , 枝上又生根 , 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 , 进了泥土里 。 一部分的树枝垂到水面 , 从远处看 , 就像一棵大树躺在水上一样 。 ”
图库版权图片 , 不授权转载在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中 , 巴金一开始认为这片榕树林由很多棵树组成 , 但马上就被朋友纠正 , 有人说树林是一棵树 , 但也有人说是两棵 。 其实到今天 , 也没有哪位科学家去做一做实验 , 告诉咱们鸟的天堂里有几棵树 。 不过 , 在美国犹他州 , 科学家们真真切切地发现了一棵树 , 独木成林 , 占地43公顷 , 将自己长成了一个传奇 。
01
这片树林真的只是一棵树
这棵树叫做潘多(Pando) , 学名为美洲山杨 Populus tremuloides , 主要生长在北方温带地区的森林中 。 潘多由40000多棵看似独立的“树”组成 , 但实际上它们共享一个根系 , 只是同一棵杨树的不同克隆而已 。
独木成林的潘多 。 图片来源:earthdate.org
1976年 , 科学家们第一次发现了潘多 , 当时科学家们通过航拍照片 , 结合叶片、树皮和茎干的特征确定了犹他州塞维尔县鱼湖盆地的一片杨树林可能是一颗杨树的克隆个体 。 大家可能会想 , 只看叶片等形态特征 , 就确定这些杨树互为克隆是不是有一些草率了 , 这一点科学家们当然也已经想到 。 在潘多被初次发现的20多年后 , 科学家们通过遗传数据 , 确定了这片树林真的只是一棵树!
鱼湖盆地的“潘多”林(绿色区域) 。 图片来源:friendsofpando.org具体而言 , 有两项研究对潘多进行了遗传上的检测:其中一批科学家们在美国犹他州的天鹅滩和鱼湖的800多个样点采集了杨树的叶片 , 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潘多 , 他们提取了样品的DNA , 并通过9个微卫星的基因座去判断不同样品之间的关系(微卫星是一种中性分子标记 , 其突变速率较快 , 常用于种群遗传学的分析) 。 结果和科学家预料的一样 , 在256个从潘多林中收集到的分株样品中 , 仅仅检测到6个在遗传上不同的变体 , 且这些变体和其他个体之间的遗传关系十分接近 。
夜空下的潘多 。 图片来源:friendsofpando.org在另一项独立的研究中 , 科学家们采集了209个根茎样品 , 用7个微卫星的位点进行了分析 , 确定了一个与先前形态鉴别对应的遗传实体 , 并划定了潘多的范围为43.6公顷 。 看到这 , 大家是不是想感慨一句 , 这树是真大啊!02
生长在冰与火的土地上
潘多的发现除了让人们大为震撼 , 还给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植物无性繁殖的大好机会 , 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这些杨树从有性繁殖转为无性繁殖 , 成为了大家关心的问题 。 虽然科学家们还没有真正搞清楚潘多为什么放弃有性繁殖 , 选择通过无性繁殖来延续自己的生命 , 但他们认为 , 动荡的环境或许对潘多林的出现起到了关键作用 。 潘多生长的区域并不像前文图片中展现的那样岁月静好 , 这片土地上经历过火山喷发的遮天蔽日 , 也在冰河时代草木无存 。 鱼湖盆地发生的各种灾难性事件 , 诸如地震 , 山体滑坡、火山和洪水 , 都给植物的生存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
推荐阅读
- NASA行星防御背后!狙击直径160米的小行星,耗时7年21亿人民币
- NASA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图像在X射线过滤器下发光
- 国际首次!我国实现百公里自由空间时频传递!
- 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获得X射线视觉的提升
- 科学家们可能已经弄清楚了天王星倾斜角与众不同的原因
- 薛剑转推,美国阿波罗陷入“造假”风波,月球车驶过竟没留下车辙
- NASA发现2颗“超级地球”,上面存在液态水,可能成为人类移居地
- 百科全书-天文篇-卫星 简介
- “这件事,只有中国和美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