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九省通衢”的武汉,位置极其重要,却为何没有朝代在此定都
提到中国历史上的古都,可谓绝大多数都分布在北方地区,所谓“崤函帝都,河洛王里”,宋朝以前的首都长期在西安和洛阳之间唱“二人转”,开封也曾在北宋时期盛极一时,而北京更是最后成为元明清三朝的首都,而南方地区则由南京作为代表,杭州、成都等也都在不同时期成为过都城,不过南方的都城大多数都是半壁江山或割据政权所立(只有南京在明初50余年短暂做过大一统朝代的首都) 。然而,有一座在现如今有着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交通地位的城市,却在历史上几乎从未做过都城(哪怕是地方政权),这就是武汉 。
文章图片
上图_ 黄祖(?-208年),东汉末年将领
从“九省通衢”到“超大城市”
武汉建制始于西汉 。东汉末年,荆州刺史刘表手下的江夏太守黄祖(孙坚、凌操、祢衡等多位名人都死于这位黄祖之手)的郡治,就在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后来,东吴孙权又在武昌的蛇山修建城堡,并建造了著名的黄鹤楼 。明朝时期随着汉江的改道 。至嘉靖年间形成了新的汉口,至此奠定了汉口、汉阳、武昌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的区域,武汉三镇的局面就此成形 。
明清时期,武汉地区繁荣昌盛,既因为水陆交通枢纽的位置成为“九省通衢”,又因经济发达得以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为“天下四聚”(清初《广阳杂记称“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 。清末,武汉更是成为洋务运动的中心城市 。民国时期,更是得以与“大上海”并称为“大武汉” 。而现如今,武汉更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军事、科教、交通中心城市,并成为全国“超大城市”之一(城区常住人口在千万级以上的城市,全国仅有8个) 。
文章图片
上图_ 孙权题跋像
然而如此多光环笼罩下的武汉,却在历史上有着一项略显尴尬的遗憾,那就是几乎从未做过首都,无论是大一统王朝,还是割据政权,细算起来,也只有东吴孙权曾短暂迁都武昌,但朝野上下一片反对甚至喊出了“宁饮建邺(南京)水,不食武昌鱼”的口号,短短一年之后就迁回了南京 。
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曾有过“一都四京”的建都方略,计划将首都定在武汉,而南京、广州、重庆、北京各为东南西北的京城(有些类似于曹魏的朝代施行的“五都制”),不过最终也并未实施 。
而在民国时期,武汉也后做过两次国民政府首都,一次是1926年底至1927年,为时不到一年;另一次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虽然于1937年11月宣布迁都重庆,但事实上是迁至武汉,因此武汉也算是事实上的首都,不过随着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的失败也随着终结,历时也不到一年 。那么是什么因素,使得武汉与定都总是失之交臂呢?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上图_ 武汉会战中的日军
首先,武汉地区发展较迟,无论人口和农业都长期不占优势,“完美错过”了不断迁移变化中的政治中心 。
历史上,我国的政治中心呈现出一种自西向东转移的趋势(严格说是向东北方向移动),从地处西北关中地区的西安,再到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的洛阳、开封,再到河北地区的北京 。当然期间部分朝代因战乱入侵也会将都城南迁,定都长三角地区的南京、杭州等 。而这些都城所在的地区无一例外都是开发较早、农业发达、人口较多,为建都提供了重要的地理人文基础 。
而相比之下,武汉地区所在的江汉平原一带在历史上长期是湖沼密布的范围极其广大的湿地地带,古称“云梦泽”,根本不适合发展农业,人口一直颇为稀少,西汉司马相如在其著名的《子虚赋》中称其“云梦者,方九百里”,到了唐朝年间虽然面积大幅缩小,但仍然相当可观,孟浩然曾用“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诗句形容其广阔 。
直到明清时期,随着不断的开垦和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的变化,云梦泽才彻底消失,而武汉地区也才逐渐成为有数的商业都会,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为时甚晚,可以说是完美错过了不断迁移变化中的政治中心 。
文章图片
上图_ 先秦时代云梦泽的位置
推荐阅读
- 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消亡史
- 郑成功|两千年前,一支“舰队”从浙江台州出发,驶向台湾……
- 宋代|“不抑兼并”的宋代,为什么要限制“兼并之家”?
- 电影|旧日京城的“勤行”手艺:厨子李家的故事
- 鼓楼前|“鼓楼前”,北京历史上的平民乐园
- 秦汉的飨宴:中华美食的雄浑时代|据说,秦汉时期的“吃货”也爱吃烤串烤肉
- 吕布|被誉为“战神”的吕布,麾下有诸多文才武将,为何败亡如此迅速?
- 鄱阳湖|鄱阳湖之战上的“火”与“炮”:中国最早的炮舰对攻
- 武汉|老照片:1959年的武汉城,交通发达,普通人生活安宁
- 曹魏灭蜀汉之役|司马氏主导的灭蜀、灭吴之役,为何总是演变为“二士争功”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