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有小伙伴知道吗,不知道的话,现在和小城生活网的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1

九九重阳节最早起源于我国上古时期,是因为古人对天象的崇拜而在秋天举行的丰收祭天、祭祖活动演变而来 。其风俗有赏菊、登高、饮菊花酒、敬老、饮宴祈寿、祭祖、佩茱萸、吃蟹、吃重阳糕、吃重阳米果、吃荞面、熬羊肉等 。

重阳节简介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

重阳节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 。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盂兰盆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2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所以赋予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 。

据史料考证,重阳节始于远古,形成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 。对于其来源有很多不同说法 。流传至今,重阳节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举行敬老宴,感恩敬老 。所以重阳节还叫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和敬老节 。

重阳节习俗:

1.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

2.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

3.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3

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 。

扩展资料:

重阳节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古人在重阳节前后几天制作的松糕称作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

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 。饵,即古代之糕 。《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 。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 。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 。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 。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