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元末明初,正当各路起义军与元廷交战的动荡时期,日本镰仓幕府的统治也正趋于瓦解,吉野和京都南北两个朝廷割据对立,列岛上下大大小小的武士集团纷纷卷入其间,斗争日趋激烈 。

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文章插图
在武士集团内部混战斗争中,那些被夺走领地、失去经济来源的武士逐渐沦为了浪人 。这些人中有一部分就开始漂洋过海,以劫掠朝鲜半岛和中国的沿海地区为生 。袭扰元、明两朝近200年的倭寇问题由此发端 。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面对东南沿海倭寇日益猖獗的倭寇隐患,也曾通过正式渠道派遣使者出使日本南朝,试图利用外交途径让日本对治下臣民加以约束 。

执掌南朝实权的怀良亲王,面对明朝送来的措辞强硬的国书,也像当年收到忽必烈软硬兼施语气国书的镰仓幕府一样,气愤之下不仅斩杀了明使,而且回复了一封针锋相对的国书,俨然一副“你来打,我也不怕你”的架势 。

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文章插图
朱元璋盛怒之下,自然想要修理教训日本,但重臣刘伯温却极力阻拦对日本列岛贸然采取军事行动,理由主要有两个方面:

元世祖忽必烈两次攻打日本均告失败,大大伤及国本

蒙古人先后征服金国、西夏、高丽、大理、南宋,在大陆上所向披靡、再无敌手 。以中原政权继承人自居的忽必烈在建立元朝后,急于恢复周边各国与元政权的朝贡体系,于是派出使臣带着一份言辞傲慢的国书,让日本称臣纳贡 。

以武士阶层立国的镰仓幕府,眼见忽必烈如此无礼的国书,不仅不予回复,而且当即斩杀了元使 。震怒之下的忽必烈随即发动了两次征伐日本的跨海军事行动,这便是日本史书上称之为“蒙古袭来”的文永·弘安之役 。

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文章插图
元军虽然横绝大陆,但在海上却是优势尽无 。跨海作战不仅北路军与南路军之间难以彼此联系、协同配合,后勤供应也是补给困难,而且还要面对海上恶劣的自然条件 。其中第二次征伐就是因船队遭遇台风船毁人亡,十万元军困守鹰岛被日军斩杀殆尽 。

元朝两次无功而返的征日军事行动,历来都被认为是动摇元朝国本的重要原因,熟知历史的刘伯温自然不希望朱元璋步忽必烈的后尘 。

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文章插图

北元军事威胁还在,转移军事防御重心征伐日本,将会危及明王朝的生存

明王朝建立之初,徐达的北伐大军虽然成功占领元廷的大都,重新控制了自五代十国时丢失将近400年的幽云十六州地区,但整个元廷的行政、军事体系并未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

元顺帝的“北逃”实际上更像是蒙古人的战略大转移,回到漠北草原祖先之地树起“北元朝廷”的大旗,与南方的明政权分庭抗礼 。

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文章插图
此时在明帝国东南沿海,除了倭寇的袭扰外,还活跃着以陈祖义为首的海盗集团 。其势力遍及马六甲、日本、印度洋等地,鼎盛时达到了战船百艘、成员万人的规模 。他们劫夺过往船只、攻打沿海城镇,一时称雄于海上 。

如若新生的明帝国贸然讲主要军事力量集中攻打日本,就极有可能像元朝一样陷入战争泥潭,折损兵力、耗费钱粮,进而给北元虎视眈眈的蒙古骑兵,和陈祖义的海盗集团以可乘之机 。要知道,满清八旗崛起的最佳时机,便是明朝与丰臣秀吉在朝鲜半岛血拼的那七八年间 。

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文章插图
有此两点,可以预见明王朝征伐日本的军事行动,足以给明帝国的生存造成巨大的隐患 。由此,朱元璋不再考虑用直接对日军事手段解决倭寇问题 。除了加强东南沿海地区的防御体系外,明朝也通过断绝两国官方、民间贸易的方式对日本施以惩罚 。

为了防止后代子孙重蹈忽必烈征伐日本的覆辙,朱元璋不仅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而且更是开历朝历代风气之先,以法律明文的形式制定了严格的《禁海令》,强行规定“片板寸帆不得入海”,用以避免如大海盗陈祖义般的“海上权威”与明帝国并立 。有明一代,帝国的防御重点一直都铺陈在北方长城一线,以及辽东女真部落地带 。

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文章插图
而日本方面,京都的室町幕府逐渐对南朝政权形成压倒性优势,最终在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时统一南北 。统一后的幕府十分需要与明朝开展朝贡贸易,获取丰厚的商业利润,于是对明政策趋向于缓和友好,在约束倭寇一事上也多少对明朝有过积极的回应 。
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文章插图

其他网友观点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在这之前三十多年,日本的醍醐天皇被足利尊氏赶出了京都,日本进入了南北朝时代,同时日本国内地方势力割据,战乱不断,当时的日本很穷,资源也很匮乏,所以各地的大名就支持落魄的武士,海盗去掠夺,骚扰朝鲜,中国沿海一带,倭患是在元朝末年就已经出现的问题 。

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文章插图

日本倭寇画像

元朝时期,中国在周边有很多的藩属国,但是元朝没能征服日本,两次东征十多万的部队,大败而归,十不存一 。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元朝时期的藩属国们,纷纷转投了大明,公元1368年,朱元璋就让使臣,带着国书东去,让高丽、安南、占城、日本四国归服大明,承认大明帝国的宗主国地位,前面三国见元朝都被朱元璋灭了,所以纷纷归服,但是日本却对朱元璋派使臣送来的国书不以为然 。

元朝没能征服日本,明朝也未必能征服日本,朱元璋派使臣出使日本,一个是为了让日本归服,另外一个就是让日本天皇管好自己的国民,别像野人一样到处打家劫舍,朱元璋一统天下,大明军队正是士气鼎盛的时候,也真没把日本当回事,见第一次派使臣去,日本没有反应,第二年又派使臣送了一封国书去,但是却被日本怀良亲王当成了威逼,怀良亲王是后醍醐天皇的儿子,性格暴躁,彪悍,他竟然把朱元璋派往日本的使臣杀了,就留了两个传信的人回来 。

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文章插图

朱元璋画像

大明的使臣竟然被日本人杀了,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蔑视啊,朱元璋顿时火冒三丈,下令要将日本夷为平地,但是在大臣们一番劝导后,朱元璋冷静下来了,大明建国不久,不适合远征,日本那边也正是南北朝对峙,所以怀良亲王想了想,现在不适合过多数敌,也对大明表示了歉意,朱元璋也就没有和他计较 。

后来朱元璋又派大臣赵秩出使日本,这次大明的使臣得到了日本的礼遇,日本也给朱元璋送来了不少贡品表示愿意称臣,之后大明和日本在正常邦交下度过了十多年,但这之后日本开始慢慢变得猖狂了,日本天皇对于大明皇帝而言是臣子,但是在朝贡时,递交给大明皇帝的国书,却让手下大臣代写,用语也不符合礼节,朱元璋就很不高兴,对日本天皇表示了强烈的谴责 。

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文章插图

其实日本天皇也真没把大明当回事,当即回了朱元璋一封信,里面的一些话很有意思:昔尧、舜有德,四海来宾 。汤、武施仁,八方奉贡 。臣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 。臣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 。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 。倘君胜臣负,且满上国之意 。设臣胜君负,反作小邦之差 。

这封书信,日本天皇很明确表达了态度,你想打仗我也不怕你,奉陪到底 。朱元璋见了这封回信,当即就决定要讨伐日本,朝中很多大臣们也纷纷响应支持,但是这个时候,刘伯温却极力反对朱元璋征讨日本 。

刘伯温给出了这么几个理由,日本之所以敢这么猖狂,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虽然日本资源匮乏,但是仍然不可小看了日本的实力,大明只能以水师远征日本,但是水师并不是大明军队所擅长的,并且明军对日本的地理环境也不了解,并且日本人不通教化,明军很容易遭到日本的强烈反抗而陷入困境,所以对于日本不可轻易动兵 。

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文章插图
元朝东征日本

另外大明建国不久,国家的建设才步入正轨,远征日本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资,并且即便打赢了日本,日本资源匮乏,还很贫穷,那么皇帝除了得到日本人的仇视,和武力征服后臣服大明的日本外,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 。日本不过弹丸之地,即便以后发展强大,也远远不是大明的对手,而明军现在更应该建设强大的水师,日后在一击击溃日本便可 。

日本在元朝最鼎盛的时期,也曾经两次东征日本,但是正因为对日本并不了解,轻敌而导致了两次东征的失败,朱元璋听了刘伯温的这一番分析后,觉得挺有道理,并且即便维持现状,日本在表面上也还是对大明称臣的,所以冷静之后,朱元璋也就放弃了征讨日本,而是加强了海防,处处提防着倭寇

就当时的情况来看,朱元璋该不该征讨日本还真不好评价,远征了打赢日本还好说,至少能确保几十年的和平,但是如果明军打输了,不但会导致大明国力下降,大明面子上更是挂不住,甚至会导致倭患的加剧 。既然这样还不如加强沿海一带的防御能力,建设好大明来的实在,朱元璋心里也没底,所以干脆就忍了,不和日本计较了 。

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文章插图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其他网友观点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这是刘伯温的最大败笔,一贯能掐会算的刘伯温这次怎么就算不准后世的日本会是中国最大苦主,从而未雨绸缪,提前把东瀛一锅烩了得了?!

首先说,题目稍微惊悚了点,即使刘伯温劝过,也很难形容为“誓死”二字,跟朱元璋讲清利害关系,朱元璋没那么不听劝,刘伯温也是个怕死的主儿,否则后来也不会选择功成身退了,活着多好,干嘛非需要誓死呢?

从明朝开国,与日本的遣使往来不止一次,真正触动朱元璋,让朱元璋龙颜大怒的只有一次,那次是1381年,明朝也遣使去往东瀛,任务是责备“日本国王良怀”,并作出威胁,再不听话称臣,即刻攻打日本!

使者带回来了“日本国王良怀”的回书,这份回书注定要记载于史册,写的那叫一个厉辣,内文不卑不亢、引经据典,中心意思只有一个:不服来战!

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文章插图

全文篇幅太长,恕不引用,大概意思是说:

世界那么大,你大明是天朝上国,固然流弊,但小国也有小国的生存之道,我们的皇统也很纯正,也不是生来就被你中华王朝欺负的,孔孟道德、孙武兵法,我们也研究的倍儿溜,希望您老朱学做尧舜汤武,我们小国自然会四海来宾、八方奉贡 。所以大家最好是和平共处,以免生灵涂炭,但您若是执意来讨伐我们,我们就在战场上一番谈笑风生之后,抡膀子开干呗!

朱元璋看了回书之后,说不生气是假的,撕碎了日本人的心都有,叫板?开干就开干!

提请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这篇回复是写于1381年,刘伯温死于1375年,朱元璋再生气,刘伯温也不能从坟墓里爬出来誓死阻拦他 。

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文章插图

解释完了刘伯温的事情,再来看看这口气强硬的“日本国王良怀”究竟是什么来头?

日本还真没有一个叫良怀的国王,倒是有一个叫怀良的亲王,他是后醍醐天皇的儿子之一,当时的日本正处于镰仓时代和战国时期的过渡时期,这段时期是日本的南北朝时期,一南一北,两个天皇,各自表述 。北朝第一代天皇是光严天皇,南朝的则还是之前的后醍醐天皇,后醍醐天皇为了早日夺回大权,派出了多个儿子各路发展,其中的怀良亲王就被派到了九州一带,被称为征西将军宫 。

怀良亲王在九州开拓的还不错,打造出一片势力,但总体来说,日本南朝天皇对明朝的态度还是比较恭顺的(北朝同样如此) 。

史料里记载了六次“日本国王良怀”派遣使者来到大明的经过,客观来说,很难考证来的到底是谁,大明情有所属的“日本国王良怀”其实当时既不是国王,地盘也不大,无非是距离大明的航程比较近而已 。近些年有很多专家考据,这六次来使,大多跟怀良亲王没什么关系,有些是想来大明通商的商人,也有怀揣国家责任感的僧侣,更不排除地方上的大名 。

包括这篇令朱元璋不爽的回信,槽点也是颇多,怀良亲王自1372年已经隐退,很难在九年之后的1381年突然冒出来给大明使者写出一封腔调如此拉仇恨的回书 。

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文章插图

由于日本连年战乱,很多武士失去了庇佑和谋生手段,只好前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做倭寇碰运气,这种情况在元末已经开始,到了明朝初期,朱元璋也不胜其烦 。

早在洪武二年,朱元璋就派遣杨载出使日本,成功的找到了九州的“日本国王良怀”,勒令他对倭寇严加管束,同时向明朝朝贡 。但这次沟通效果很明显比较失败,怀良亲王不仅拘禁了杨载,还处死了五名随行人员,倭寇仍然在中国东南沿海横行霸道 。

【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此时朱元璋的身边,倒是一定会有刘伯温的陪伴,但朱元璋并没有做出征伐日本的最终决定,原因很简单:

元顺帝刚逃出大都不久,元明军队正在上都、陕甘一带打得火热,王保保仍像打了鸡血一般生猛,明朝根本没有组织兵力进攻日本的可能性 。

另一方面,说到底日本也是偏安小邦,远隔海洋,中原王朝对那片土地兴趣不大 。

不能忘记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元初忽必烈两次征日都未能成功,给朱元璋君臣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

要说此时的刘伯温拿出以上几个依据来说服朱元璋不要因小失大,理由是成立的 。

但大明当然愤怒,第二年,又派出了莱州府同知赵秩出使日本,这次的怀良亲王表现倒是比较乖巧,不仅派出使者回访承认天朝上邦,还把日本境内遗留的被倭寇掠夺的沿海人口送还 。

北朝的足利义满最郁闷,在1374年和1380年两次向明朝朝贡,可人家朱元璋死活不认代表他来的使者,就认打过交道的“日本国王良怀”,这种情况一直到建文帝时期才发生了转变,建文帝承认了足利义满,并册封他为新的“日本国王” 。

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文章插图

朱棣上位后,也延续了建文帝的外交政策,与日本建立了正式的朝贡关系,自此之后,日本始终是明王朝名义上的藩属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