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年,25岁妈妈生下脑瘫儿,离婚后独自抚养,儿子在07年考进北大( 二 )

果然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邹翃燕发现丁丁的运动神经确实有问题 。 正常的小孩七个月左右就能够坐着 , 八个月就会手脚并用地爬了 , 而丁丁早就过了这个年纪 , 却连一个小小的翻身都非常困难 。
快三岁的孩子 , 手上却还是没有什么力气 , 依旧握不住东西 , 即便只是一张轻飘飘的纸 , 丁丁那双小小的手也没有力量将它握在手里 。
邹翃燕在遭受了短暂的打击过后 , 很快接受了这个现实 , 又重新打起了精神 , 她暗下决心 , 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同正常的孩子一样 。
于是 , 邹翃燕和丁丁开始了漫长的康复之路 。
一开始 , 邹翃燕经常会去她任教的

学校拿一些废弃的纸张来对小丁丁进行手部力量的训练 。 一张又一张地让孩子撕 , 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训练着 , 直到孩子的手有足够的力量将纸张撕开 。
如果说《红楼梦》里的晴雯撕扇是撕开了封建制度对底层妇女的歧视和迫害 , 丁丁撕纸则撕出了自己和母亲的美好未来 。
每天吃饭的时候 , 邹翃燕就会让小丁丁学着自己拿筷子夹菜 , 决不允许出现一桌子人吃饭别人都用筷子只有丁丁拿着勺子的情况 , 可以说要求十分严格 。
邹翃燕自己也承认 , 在丁丁的康复训练过程中 , 年幼的丁丁还不懂得为什么妈妈总是强迫自己做这些事情 , 会经常闹脾气不肯做 , 而她也会教训孩子 。
为此 , 邹翃燕有时也会后悔 , 问自己:“我这样做有意义吗?是不是太残忍了?”
但是 , 邹翃燕最终还是决定狠下心来 , 她认为既然想看到希望 , 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 , 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因为曾经患过脑瘫就连筷子都拿不稳 , 连一张纸都撕不开 。 她想要告诉自己的儿子丁丁 , 既然命运已经如此 , 那么 , 只有拥有别人没有的毅力和坚持 , 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

漫漫康复之路 , 这才只是第一步 。
医学研究表明:对于运动神经元受损的脑瘫患儿来讲 , 三岁到六岁是孩子恢复运动机能的黄金时期 , 如果错过这段时间 , 要想康复就难于登天 。
一心想要儿子康复的邹翃燕 , 当然知道这样的医学常识 。 所以 , 从小丁丁三岁时 , 就坚持每天带孩子去医院做康复训练 。
普通的单亲家庭 , 单身母亲就已经够艰难的了 , 更何况是一个脑瘫患儿的妈妈 。 巨大的经济压力、身体压力、精神折磨 , 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在这个母亲瘦弱的脊背上 。
邹翃燕为了凑够给儿子治疗的费用 , 只能一边上班工作 , 一边带孩子进行治疗 。
她白天出门上班 , 到了晚上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带儿子去按摩 , 每两天一次 , 风雨无阻 。
说是按摩 , 对于幼小的丁丁和爱子心切的邹翃燕来说 , 都是一种身心上巨大的折磨 。 每次的治疗都会有六七个医护人员围着小丁丁 , 捏着他的手、脚、背 。
其中 , 幼小的丁丁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整个疗程的最后一步——卷皮 。 “卷皮”顾名思义就是指医护人员将小丁丁背上的皮一点一点地揪起来 , 然后再放回去 。
这样的动作要重复很多遍 , 目的是刺激脊柱上面神经的反应 , 同时刺激丁丁的脑部发育 。
小小的孩子躺在病床上 , 每次都会哭着求医护人员们下手轻一点 。
而医生总会回答道:“就是要力气大 , 就是要让你很疼 , 才能起到刺激神经的效果 。 ”

邹翃燕为了给孩子治疗风雨无阻的行为 , 也深深触动了负责给丁丁做康复运动的医护人员们 。
他们看着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母子二人会好心相劝:“天气不好的时候 , 就不要来了 , 偶尔缺席一两次也没关系的 。 ”
而邹翃燕则说 , “只要医院开门 , 哪怕天上下刀子 , 我也会带着儿子来训练 。 ”
同时 , 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治疗 , 邹翃燕还自学了一套按摩的技巧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在邹翃燕的努力下 , 丁丁在4岁时 , 就可以稳稳地走路了 , 5岁半时就学会了跳跃 , 7岁时就正式成为了一名小学生 。
与在生活上的严格不同 , 在学习上 , 邹翃燕对待丁丁一直十分温柔并且很有耐心 , 这样的教育方式让丁丁一直以来都没有太大的压力 , 成绩也一路扶摇直上 。
从小学一年级开学之前 , 邹翃燕就送了小丁丁一部《新华字典》 , 鼓励他自己通过这本书解决疑难问题 , 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学习习惯 。

到了三年级 , 学校的老师要求家长出题给孩子做 , 并且检查、打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