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传1000多年的“黑科技”,透光镜制造技术现代人或许也无法复制


失传1000多年的“黑科技”,透光镜制造技术现代人或许也无法复制


文章图片


失传1000多年的“黑科技”,透光镜制造技术现代人或许也无法复制


文章图片


失传1000多年的“黑科技”,透光镜制造技术现代人或许也无法复制


文章图片


失传1000多年的“黑科技”,透光镜制造技术现代人或许也无法复制


在五千年历史里 , 中华文明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 发明了琳琅满目的东西 , 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四大发明”之外 , 还有许多其它的科技成果 。 有些发明 , 科技含量之高 , 工艺之先进 , 做工之优良 , 完全可以看作是“黑科技” 。

国际考古界有一个公认的观点 , 认为人类诞生文明的三大标志是:金属工具的出现 , 文字的发明 , 国家的形成 。
青铜是人类社会最早使用的金属工具 , 由80%左右的红铜加上20%左右的锡或铅制作而成 。
青铜具有熔点低(800°C) , 强度高 , 韧性好等特点 , 被古人广泛用在制造兵器、炊具、酒具、乐器、容器、礼器、工具 , 以及其它生活用品领域 。
古人在生活中离不开青铜器皿 , 铜镜便是古人每天都要用的一种生活用品 。 铜镜的制作材料恰恰就是青铜 , 跟制作炊具和兵器的青铜在成分上相差不大 。

在铜镜没有被正式创造出来之前 , 古人通常把清水倒在铜盆里当作镜子来使用 , 称作“鉴” , 像人们常说的“日月可鉴”、“光可鉴人”等成语 , 渊源都来自这里 。
实际上 , 铜镜早在商朝时期就被制作出来 , 不过 , 人们在当时把铜镜仅仅当作祭祀的一种礼器 。
大约在东周末年 , 铜镜才脱离祭祀用品的范畴 , 开始进入贵族的生活 。 直到西汉末年 , 铜镜大量走向民间 , 成为普通大众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 。
古人制作铜镜时非常讲究 , 在造型上 , 将其塑造成圆形、椭圆形或者方形 , 背面雕饰出许多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 正面以铅、锡等软金属慢慢磨砺 , 直到磨得光滑平整 , 能清晰地照出影子 , 才算制作完成 。

铜镜毕竟是在西汉时期盛行起来的 , 因此 , 目前传世的铜镜绝大部分出自西汉 。
西汉铜镜以圆形为主 , 非常重视装饰效果 , 镜子背面流行的图案装饰多达几十种 , 有些铜镜在背面还会铸上几个具有美好寓意的篆字 , 如 , 常富贵、长相思、乐未央 , 等等 。
在众多出土的西汉铜镜里边 , 有一款西汉中期的铜镜十分引人注目 , 因其具有神奇效果 , 被现代人称作“透光镜” , 是中国古代名副其实的“黑科技” 。
“透光镜”的工作原理和制作工艺都很复杂 , 现代人很难想象出2200多年前的西汉人有能力把它们发明创造出来 。

到目前为止 , 透光镜在国内已经出土了好多块 , 出土的普通铜镜更是不计其数 , 它们因为常年深埋在地下 , 其镜面和花纹都保存得相当完好 , 大部分到现在依然能当镜子用 。
1991年从徐州东洞山“汉楚王陵墓群”3号墓出土的透光镜 , 是同类文物里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 现珍藏在上海博物馆 , 是国家一级文物 。
透光镜除了能当镜子用之外 , 还能产生神奇的效果 。 如果将阳光对准镜面 , 镜子背面对着墙壁 , 就能把铜镜背面的花纹与文字完整地映射到墙上 , 如同光线从镜子背面穿透了镜体 , 再映射到了墙面 , 看起来极具有神秘色彩 , 把光学原理和力学原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

正因为如此 , 透光镜一直被古人奉为“神物” , 外国考古学家看到透光镜的神奇效果后 , 惊得目瞪口呆 , 直接把它称作“魔镜” 。
上海博物馆除了东洞山透光镜之外 , 还珍藏了一块上世纪60年代末出土的透光镜 , 直径为7.5厘米 , 重量为50克 , 其工作原理跟东洞山透光镜完全一样 。
透光镜为何会产生这种现象?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 , 在他的著作的《梦溪笔谈·器用》一文里 , 关于透光镜的原理有这样一句描述:以谓铸时薄处先冷 , 唯背文上差厚 , 后冷而铜缩多 。

20世纪80年代 , 上海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和一些科学家 , 根据沈括的这句话 , 再加上大量实验 , 总算给世人解开了这个千古之谜 , 并给出如下解释 。
透光镜在制作时 , 镜子背面的花纹和图案 , 由于厚薄分布不同 , 能工巧匠在研磨过程中 , 让其产生了力学形变 , 力学变形又促使曲率的发生 , 曲率最终导致镜子出现了这种神奇的透光效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