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德国造下水道神话翻车了?号称“从不怕淹”的青岛被淹了!】每到雨季 , 城市出现内涝时 , 网络上总会提起上面这段话 。 青岛之所以这么出名 , 是因为网络上流传着几个有关青岛下水道的传说:
青岛是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 , 不管下多大的雨 , 积水从不会没过脚脖子 , 而这得益于一百多年前德国人占领青岛期间修建的下水道 。
百年前德国人给青岛规划建设了先进的地下排水系统 , 里面宽敞的能跑火车
德国造的青岛下水道附近不超过3米都有一个备用的“油布包”
德国人给青岛下水道里贴瓷砖 , 真奢侈
按理说 , 这么神乎其神的设计 , 青岛应该不会被水淹 。 但是今年6月26日下午 , 青岛市突降暴雨 , 市区内有的街道出现严重积水 , 水深齐腰 , 还有车辆被困 。 难道德国造的下水道神话不神了?
德国下水道是怎么来的?1898年进入雨季后 , 德国人在青岛的欧人区和驻军中经常发生肠炎 , 这是大肠杆菌和痢疾流行的缘故 , 他们认为可能是土壤和饮用水污染两个原因导致的 。 打那起 , 德国人意识到了与供水系统同步建设排水系统的重要性 。 于是德国人在青岛铺设地下水网的同时 , 出于公共卫生问题的考量 , 开始扩建下水道网 。
当时青岛叫“胶澳” , 胶澳总督府从1898年开始组织编写《胶澳发展备忘录》 , 每年都记录 , 不间断地记录了17年 , 一直到1914年 , 完整记下了当时德国人在青岛建设地下管网的意图、理念及施工进度 。
德国占领青岛后 , 派遣城市规划人员和建筑设计人员依据青岛的地形、地势铺设两种类型的地下水道 , 一种是污水管道用来排泄粪尿及其他污水 , 另一种是雨水管道用来排泄雨水 。
雨水下水道的铺设首先从欧人居住区开始 , 华人区起步相对较晚 , 且建设规模和速度不及欧人区 。 根据青岛东高西低三面环海的丘陵地形地势 , 德国人把青岛雨水排水划分为三大系统:一是欧人区中心雨水系统 , 经由阿尔伯特街(今安徽路) , 在栈桥营房附近汇入大海;二是欧人区东边雨水系统 , 水管经过观海山和信号山间的山谷 , 医院(今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一带的管道也可接入其中 , 再经由俾斯麦大街(今江苏路南段) , 并在其街头汇流入海;三是华人区雨水系统 , 在华人商贸区(大鲍岛)的地表水经第三条系统引入小港 。
在1898年10月第一次大规模建设后 , 以后几乎每年都会不同规模地扩建几百米到几千米 , 并与一些公共建筑和民居相连 。 这些下水道主要为混凝土下水道、陶管下水道、水泥管道 , 另外逐渐添加了道路排水沟、下水道井口等 。 到了1905年欧人居住区排水管道铺设已具规模 。
为了顺利排除雨水 , 不让地面积水 , 德国人还依据青岛市区地势修建了明沟暗渠来辅助排水 , 其中暗渠主要有12条 , 分别是龙口路雨水暗渠、荷泽路雨水暗渠、中山路雨水暗渠、江苏路雨水暗渠、安徽路雨水暗渠、郯城路雨水暗渠、贵州路雨水暗渠、山西路雨水暗渠、广州路雨水暗渠、益都路雨水暗渠、新疆路与陵县路雨水暗渠、朝阳路雨水暗渠 , 总长度合计5464米 。 这些暗渠最终通向大海 , 结构大体分成三段 , 起端多为陶瓷管 , 中间段为蛋形混凝土管 , 末端是石砌沟槽直通海岸出口 。
青岛栈桥东侧安徽路地下暗渠排海口至今仍在使用
污水管道的铺设晚于雨水管道 。 德国人自1901年起开始规划污水管道 , 并配套划分了4大污水收集区域 , 并在最低处建了外排泵站 , 分别是广州路泵站、乐陵路泵站、太平路泵站与南海路泵站 。 这样到了1905年 , 青岛市区雨污分流式下水道投入使用 , 1906年污水下水道基本建成 , 1909年欧人区的房屋几乎全部接通了污水下水道 , 但是内外有别 , 德国人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欧人区地盘上 , 华人区大鲍岛的下水管网开始仍然是雨污并流 , 共用一个管子 。 德国人给出的理由是:华人聚集的大鲍岛地区尚需很长时间 , 因为生意不佳 , 不能强制华人这样做 , 直到1911-1912年度才完成华人区大鲍岛的工程 。 德国人曾骄傲地宣称 , “由于有了良好的卫生设施 , 青岛的卫生情况是整个东亚地区最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