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底层的神经变化,就不会有心理变化

【没有底层的神经变化,就不会有心理变化】

没有底层的神经变化,就不会有心理变化


意识反映了在无数选择中进行区分或辨识的能力 。 这些区分不到一秒就能完成 , 而且不断变化 。 作为现象体验序列的意识必然是因人而异的 , 它与个人的身体、大脑以及各自与环境的互动经历密切相关 。 这种经历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两个个体 , 即使是双胞胎 , 都不会有一样的意识状态 。 事实上 , 即使是同一个人 , 两个意识状态相同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 根据这种观点 , 没有底层的神经变化就不会有心理变化 , 但反过来则不一定 。 许多神经变化对由感质所反映的神经状态的现象特征没有影响

身体和大脑本身的大量事件信号的体验 。 这类事件具有高度的多重性和潜在并行性 , 感质则包含在一幅整合而又变化的场景中 , 场景涵盖的体验范围广泛 。 其中包括知觉、意象、记忆、感觉、情感、情绪、思想、信念、欲望、意向、运动图景以及丰富而模糊的身体状态信号 。 这些变化的体验初看似乎差异过大 , 无法由这里提出的意识涌现的机制完成 。 但我们必须记得 , 在大脑这样高度连通的复杂系统中 , 皮质和皮质下区域组合互动的整合可以产生出非常多的状态

无论是在初级意识还是在高级意识中 , 折返式动态核心的功能都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和记忆底层的大脑机制调节 。 丘脑和基底核等皮质下结构能调节核心状态的注意力凝聚作用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意识状态既非常依赖于非意识的感知分类机制 , 同样也非常依赖于非意识的注意机制
既然意识是源自动态核心的折返 , 它也必然是由折返整合的 。 对于主体来说 , 意识表现为统一的过程 , 并且由于折返导致的捆绑和同步作用 , 大脑就具有了建构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