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的起源与发展 泥塑的历史

一.起源和发展
泥塑,俗称“彩塑”,是中国一种古老而常见的民间艺术 。它以粘土为原料,手工成型 。制作方法是在陶土中掺入少许棉纤维,搅拌均匀,揉成各种图形的陶土坯,阴干,涂上底粉,再涂上彩画 。素色或多彩,主要是人和动物 。
中国的泥塑艺术可以追溯到4000到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泥塑艺术从未间断过,到了汉代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艺术品种 。考古学家从汉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包括无数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 。有些是手工捏的,有些是模压的 。由于汉代的丧葬习俗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一客观现象极大地促进了泥塑的发展和演变 。
汉代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多神化的祭祀活动,社会上道观、佛寺、寺庙的兴起,直接推动了泥塑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 。杨惠芝被称为雕塑大师,是唐代雕塑的杰出代表 。在张僧繇师从吴道子,师从道子,不甘落后 。他毅然烧笔砚,刻苦钻研塑料成型,最终成为一名著名的艺术家 。时被世人称赞:“道画,利塑,得道僧书法 。”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仅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兴盛,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 。许多人专门制作泥人,并作为商品出售 。北宋东京著名的泥巴玩具“磨饮乐”在7月7日前后开始销售 。不仅普通人买它是为了讨巧,达官贵人买它是为了七夕时祭祀和游玩 。
元代以后,明清民国以后,泥塑艺术作品在社会上仍很流行,尤其是小型泥塑,不仅可以观赏、陈设,还可以供儿童玩耍 。其中著名的产地有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陕西凤翔、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北京等地 。
二、生产流程
粘土成型的基本材料,土壤要精心准备,一般选用一些粘性较大、质地细腻的土壤 。经过敲打、下落和揉搓,有时会在土壤中加入一些棉絮和纸 。泥塑的成型一般分为四个步骤:原型制作、翻模、脱胎、上色 。有些地方需要烧掉来加强实力 。在制作过程中,有一道工序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最终作品的整体效果,那就是上色,也就是俗称的“三分塑,七分色” 。一般在上色前涂一层底色,保持表面光滑,容易吸收所涂的颜色 。
三 。区域和分布
【泥塑的起源与发展 泥塑的历史】1.天津“泥人张”彩塑
天津“泥人张”彩塑发展于清朝道光年间 。它是由张明善先生发起的,已经流传了180年 。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征,能真实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姿态 。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选择得当;颜色,优雅美观 。泥人彩塑适合室内摆设,一般体积较小,40 cm左右,可以放在书桌或架子上 。所用材料为含砂量低、无杂质的纯粘土,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棉絮反复粉碎而成 。它由艺术家的手塑造,自然干燥,然后涂上颜料 。
2、高密度泥塑
高密泥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在明朝万历年间的隆庆,这里的农民设计用泥土制作一种叫做“盆花”(又称泥墩)的烟花出售 。后来,装满火药的陶土坯被塑造成玩偶形状,在烟花燃放后用作玩具或装饰品 。最后,这些泥塑的品种逐渐增多,有老虎、狮子、猴子、小狗、小猫、鸡鸭等动物,也有白蛇传说、孙武空和牛郎 。清乾隆年间,聂家庄泥塑借鉴了杨家埠年画的艺术特色,在表现手法和着色上有所创新,逐渐加入了音效、地方动作、官员声音、色彩、动作等,成为一个整体 。泥巴玩具在每次山地集会和庙会上都有出售 。流传着“孩子哭了,找他妈,他妈买个泥娃娃逗孩子笑”的民谣 。可见当时的泥巴 。
3.无锡彩塑
无锡彩塑历史悠久 。经过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惠山泥人 。回族泥人品类丰富,分为粗货和精货两大类 。粗货,也称玩货,主要以吉祥、祈福为主题 。它们是用模子印出来的,用手工画出来的 。它们的造型夸张,线条简单笨拙,整体外观丰腴肥胖,绘画用笔粗放,色彩对比强烈 。主要是给孩子玩的 。精品手工捏塑艺术形象 。内容多以戏剧题材为主,故称手办戏 。也捏佛像和反映当下生活的作品 。一件作品从脚下捏起,从下到上,从里到外,分段组合,一气呵成 。彩画中,从头到脚,从人物的表情到衣服的褶皱,都用到了细腻的笔触 。手持歌剧再现了戏剧表演的典型场景,突出了戏剧人物的瞬间表达 。它们造型生动,色彩艳丽,赏心悦目,装饰精美,经久不衰 。是人们居家的装饰品,也是很好的礼物 。
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民间艺人可以用天然或廉价的材料制作精美小巧的工艺品,深得大众喜爱 。其中最著名的是天津的“张泥人”和无锡的惠山泥人 。如今,泥塑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广泛接受和喜爱 。泥塑艺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欣赏角度极其丰富多样,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它是人们追求返璞归真的具体写照,也是人们追求时尚和个性的体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