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战场发现堆垒尸骨层,打脸西方多年质疑,村民:赵军骸骨红色


长平战场发现堆垒尸骨层,打脸西方多年质疑,村民:赵军骸骨红色


文章图片


长平战场发现堆垒尸骨层,打脸西方多年质疑,村民:赵军骸骨红色


文章图片


长平战场发现堆垒尸骨层,打脸西方多年质疑,村民:赵军骸骨红色


文章图片


长平战场发现堆垒尸骨层,打脸西方多年质疑,村民:赵军骸骨红色


公元前270年 , 魏国人范雎入秦 , 向秦昭王献上了著名的“远交近攻”策略 , 自此 , 秦国放弃了穰侯魏冉时代“越人之国”而远征的策略 , 集中全力攻打韩国 。
在公元前265年到公元前262年这短短四年时间里 , 秦军连下韩国高平(今河南济源)、少曲、陉、南阳、野王等重镇 , 将韩国分割成了两段 , 韩国上党郡被孤立 。

时任郡守的冯亭未听从韩王割地入秦的王命 , 转而献地于赵 , 赵王认为“夫用百万之众 , 攻战踰年历岁 , 未得一城也 。 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 , 何故不为?”终究没有经受住白得城池的诱惑 , 决意与秦国对抗 , 秦赵矛盾激化 , 大战爆发 。
这就是战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 据史料记载 , 秦赵两国在长平战场投入的兵力高达百万 , 最终 , “秦人围赵括 , 赵括以军降 , 卒四十馀万皆阬之” , 而秦国也付出了“士卒死者过半 , 国内空”的惨痛代价 。

千百年来 , 国内学者对长平之战双方投入的兵力并无异议 , 唯一引发争议的地方在于赵军被坑杀的人数 , 如果战胜方秦军都伤亡过半 , 那么赵国又怎么会有多达40万的降卒呢?合理的解释是 , 史书把赵军参战以后的总阵亡数等同于了被坑杀数 。
但西方学者却对中国史书记载提出了质疑 。
他们认为中国战国时期动辄几十万的军队是不可信的 , 是被夸大了 。 更有美国学者提出:在公元前三世纪到二世纪 , 中国军队数量要比记载的小得多 , 即使是一支规模相当大的军队 , 它的人数也是低于10万的 。

【长平战场发现堆垒尸骨层,打脸西方多年质疑,村民:赵军骸骨红色】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布莱斯·埃曼萨也认为:“唯一的证据只是来自书面记录 , 而直到公元前210年 , 秦朝的总人口也不过2000万 , 所以这个数字(指长平之战秦赵兵力百万)并不合理” 。
西方学者的质疑 , 主要在于长平之战规模仅记载于史书 , 而无考古依据 。 目前已证实的长平战场尸骨坑主要是1995年发掘的永录1号尸骨坑以及2011年发掘的后沟村西尸骨坑 , 尸骨加起来不过数百具 , 与赵军几十万的阵亡数相差甚远 。

事实上 , 之所以没有发现超大规模的尸骨坑 , 主要原因有2点:
一是战国以后 , 历朝历代地方官出于入土为安的人性理念 , 对发现的赵军尸骨往往会转移安置 , 如北宋运判马城将“数十里暴露之骸毕集而掩葬”;金朝高平县令王庭直将“露骨数车 , 尽载于坟围”;明朝高平县令也有集中掩埋的记载 , 诸如此类 。

二是骸骨并不属于文物 , 当地村民回忆:耕地时挖出骸骨往往会随意处置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还有大批骨粉厂来这里收购赵军骸骨 , 拉回去做成鸡饲料 , 这也导致了大批骸骨流失 。
但即便如此 , 长平古战场考古发掘还是有了新的发现 。

在2020年7月8日 , 高平市南王庄村再次发现尸骨坑 , 与永录1号坑不同的是 , 这次发现的是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堆垒尸骨层 , 距地表约2米 。
南王庄村与永录村、后沟村都位于“城北五十里 , 东西二十许里”的核心区古战场范围之内 , 在古战场不同方位均有尸骨坑出土 , 这也证实了在如此广袤的区域内 , 的确发生了一场几十万人的大规模战争 , 打脸了西方多年的质疑 。

考古专家出于严谨考虑 , 把此次发现的带状堆垒尸骨层称为“疑似长平之战尸骨坑” 。 但世代居住在长平古战场核心区域的村民却认为 , 这些尸骨一看就知道是长平之战的尸骨 , 多年与尸骨“打交道”的当地村民总结了两点民间经验:一是长平之战的尸骨都是小头颅 , 二是骨头是红色 。
如今距长平大战已经过去了2200多年 , 当年那些为保卫赵国而浴血拼杀的40万赵军也早已变成了枯骨 , 后人能做的唯有让逝者安息 , 不再去叨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