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的装订形式分类 古书装订

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是抄在丝绸和纸上,以长卷的形式,阅读时展开,平时卷起 。这个时期的书只能装卷轴 。
韩愈《送诸葛亮爵随州读书》诗中说:“叶侯家书多,茶甲三万斧,牙签一根一根挂,新的不动 。”欧阳修的《归田录》也说:“唐人所收之书,皆为卷轴 。”
雕版印刷普及后,由于书籍的分块性,卷轴装帧已不再适用,古籍的装帧已改进为册页形式,先后出现了旋风装帧、经折装帧、包北装装帧、线装装帧等几种形式 。线装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
卷轴装订
也称为卷装,是书籍装帧的早期形式 。类似于装裱书画 。在长绢本和纸本的左端安装一个木轴,旋转卷起(下图) 。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大量唐五代书都采用这种方法 。
据记载,古代宫廷收藏的卷轴书籍非常精美 。《隋唐典籍》对秘阁藏书的描述是:“上品红彩玻轴,中彩玻轴,下彩绘玻轴”;《刘唐典》描述内府藏书:“其经书,白齿轴,黄带红条牙签;史书,青牙斧,红丝带,白牙 。”
在雕版时代,书籍是画册的形式,有的还装在卷轴里,如《开宝》、《赵城金宝》 。
旋风裙
将各页依次粘贴在一长卷普通纸上,每页两面写上文字,打开长卷翻页阅读 。
寿邦基《墨庄漫录》形容为“一叶飞,展卷终仍一卷 。”这种装帧的特点是外面长卷,里面散页,实际上是一种介于卷轴装帧和经线装帧之间的装帧形式(下图) 。
唐代左右流行 。故宫博物院藏唐代书《阚密不阙切韵》五卷,就是旋风装 。
经纱折叠
也被称为梵高夹式,存折式 。将长书卷折叠成一定宽度左右,加上书皮,使之成为可以随时阅读的书 。
这种装订形式多用于历代出版佛经和收藏道经 。这种形式常用于古代奏折和书信中(下图) 。
蝴蝶装
将每一页在版本的中心对折,书写面朝内,然后对齐几页折叠的页面,并将其粘贴到书中 。有了这种装订形式,外观就和现在的平装书差不多了 。读书时书页如蝴蝶振翅,故称蝴蝶衣(下) 。
蝴蝶装饰是宋元时期印刷书籍的主要形式 。它改变了沿袭了几千年的卷轴形式,适应了逐页雕版印刷的特点,是一大进步 。《明史·艺文志》序曰“秘阁所书皆宋元所留,皆精美 。倒着装,折起来,四周都向外,虫鼠就破坏不了了” 。
但这种内页的装订形式,人们翻阅时会遇到无字的书页,同时书页也容易脱落,所以逐渐被包北装取代 。
包脊装订
将印好的书页向外对折,书口朝外,然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再套上书皮 。因为书是厚纸包的,没有线眼,所以叫“猛背装”(下) 。
保北庄出现于南宋,盛行于元明中期以前 。《史记》、《四库全书》等清代宫廷书籍也采用这种装订方式 。
包北装改变了蝴蝶居中版的形式,不再出现无字页,但并没有解决容易散页的缺点,所以后来发展成线装的形式 。
传统线装
线装书是传世古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 。它和包北装的区别在于,它不需要覆盖整页书,而是前后用一页书皮,打孔穿线,装订成册 。
这种装订形式可能出现在南宋时期,但在明代嘉靖以后才开始流行,清代基本采用 。其特点是解决了蝴蝶裙和宝贝装容易掉页的问题,同时方便修复和重新订购 。
从上面可以看出,古籍的装帧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不同时期流行不同形式 。了解这一过程对于古籍的年代鉴定非常重要 。宋代流传下来的书,大多都被后人重新修饰过,或改成包北装或线装本 。但仔细观察,版心处仍可发现粘贴痕迹,而书页外缘已有磨损痕迹 。
声明| 图文来源网络,旨在分享传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文仅代表原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观点或立场 。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三十日内与书艺公社联系 。
【中国古籍的装订形式分类 古书装订】结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