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诗立意,国画大师傅抱石的画作解读

傅抱石 , 我国国画大师 , 擅画山水 ,  , 尤擅作泉瀑雨雾之景;人物画多作仕女、高士 , 形象高古 。下面 , 要介绍的是关于傅抱石先生的画作解读 , 让我们一起去了解看看傅抱石先生据诗立意的绘画方式 , 以及其取材的不同 。
取材:
国画大师傅抱石先生是位博大精深的学者 , 毕生著述二百余万字 , 涉及文化的各方面 。他对古典文学与艺术的研究是同步的 , 于文学中尤钟情于诗 , 历代佳作无不熟稔 , 体现在他的画中 。
大致有三重点:首先是他最崇仰的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 , 心仪其品德情操 , 同情屈子“抱石怀沙”自沉汨罗江的悲壮结局 , 因而自号“抱石斋主人” , 先生所作《九歌》图早已蜚声遐迩 。
另一个重点是石涛 。先生青年时期编著《石涛上人年谱》 , 从上人的生活到作品 , 考据精详 , 故在艺术上受其影响也最深 , 且以石涛诗入画 , 随手拈来即成佳品 。
【据诗立意,国画大师傅抱石的画作解读】作为重点中的重点 , 抱石先生取材最多的还是唐诗 。唐诗在创作的当时就深入民间 , 即至今日 , 历朝士子必读的《四书》几乎尘封 , 但唐诗中的名篇却依然孺子能背 。
古代典籍中有关哲学、道德等内容能在一定条件下保存 , 而政治、社会的理论会随着时代变化而被人淡忘 , 只有诗的艺术魅力却永葆青春 。画家取材唐诗有其普遍性的一面 , 然而先生创作的唐人诗意画却有不同一般的特殊性 。
据诗立意:
画家运用古诗有两种不同方式 。一是以己意去凑古人的诗 , 譬如李白的《清平调》系借芍药写太真 , 而有人只画花 , 却把诗句全部抄上 , 其实画面离主题甚远 。另一种是根据古人的诗立意 , 或从中汲取灵感 , 抓住其精神实质进行艺术再创造 , 无须题诗而诗意盎然 。
抱石先生可称后者之典范 , 他的古人诗意画既有宏景巨制 , 又有小品点睛 , 虽在有些画中题上诗句 , 但不占重要位置 , 有的只写题目 , 有时仅题款 , 可是读者一目了然是哪首诗 。臻此化境 , 绝非偶然 。先生所有的绘画作品都是转化为视觉形象的诗 , 他本身就具备诗人的气质 。
除了标明为诗意画的以外 , 凡写“胸中丘壑”或写生作品 , 都是撷取大自然蕴蓄的诗意 。描写古人形象或其轶事 , 就是歌颂某一古人或吟咏某一场景的诗句 。画的语言即诗的语言 , 画的意境即诗的意境 。区别于一般所谓的“诗配画” , 而是诗即是画 , 画即是诗 。
抱石先生对古人从深切理解达到思想感情的共鸣 。笔者曾多次提到 , 先生“思接千载”(刘勰《文心雕龙》语) , 屈原、李白、杜甫、石涛等古人 , 不仅是他研究的对象 , 还成了挚友 。抱石先生以绝代天才与古人息息相通 , 使他笔下的人物不同于穿古装的现代演员而是真正的古人 。
典范: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两大幅《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后一幅题字作“下了襄阳便洛阳” , 或许另有所本 , 也可能偶然笔误) , 题材相同 。巫峡烟云 , 长江浩淼 , 正是先生最得心应手的景色 。大幅气势雄浑 , 小幅咫尺千里 。
在这幅册页中 , 笔势飞动 , 重峦叠峰 , 若龙蛇腾舞 , 令人目不暇给 。不论大幅小幅 , 都表现出舟楫在峡谷中顺流而下 , 瞬息千里之势 , 其精意就在一个“急”字 , 这正是杜工部当年闻家乡收复 , 急欲返回的迫切心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