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罚臧否什么意思

陟罚臧否什么意思,很多小伙伴都听过这个词,那它代表什么意思了,现在小城生活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看看 。

陟罚臧否什么意思1

陟:提升,奖励 。罚:惩罚 。臧:好 。否:坏 。臧否,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好坏 。

《出师表》为三国诸葛亮所作,原文选段: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译文:

宫禁中的侍卫、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有所不同 。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 。不应该有所偏爱,使宫内宫外执法不同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 。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主旨赏析:

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 。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

文章上半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下半部分,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 。

陟罚臧否什么意思2

词目:陟罚臧否

发音: zhì fá zāng pǐ

注音:ㄓㄧˋ ㄈㄚˊ ㄗㄤ ㄆㄧˇ

同义词:赏罚分明

用法: 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陟(zhì):鼓励 。罚:惩罚 。臧否(pǐ):善恶,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 。臧,善;否,恶 。

陟罚臧否,泛指对下级的奖罚或提拔,赏罚褒贬 。

陟罚臧否什么意思3

陟:提升,奖励 。罚:惩罚 。臧:好 。否:坏 。臧否,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好坏 。

《出师表》为三国诸葛亮所作,原文选段: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译文:

宫禁中的侍卫、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有所不同 。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 。不应该有所偏爱,使宫内宫外执法不同 。


陟罚臧否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 。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主旨赏析:

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 。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

【陟罚臧否什么意思】 文章上半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下半部分,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 。

    推荐阅读